第四,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越来越彼此交融、相互作用,如果发展成果、改革红利不能惠及全体人民,发展将没有意义,改革会失去动力。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和谐稳定,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
[意义]
一是包容性发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能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多层面利益需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的高度分化的利益格局下,不同的民意诉求和公共意见表达会日趋增多,包容性发展注重统筹协调,及时回应社会公众需求,通过建构起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常态化利益表达渠道,以确保政策的制定公平公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保证政策目标群体都能公平分享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成果。
二是包容性发展能够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使多方利益关系得到有效整合。
当前,各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各阶层间的差距和不信任日益扩大化,围绕具体利益的纷争越来越多。如何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化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整合各阶层多方利益关系成为严峻的现实课题。包容性发展比较注重发展主体的各司其职,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彼此间的有机对接与和谐交融。将局部或团体的利益有效转化为互相兼容的利益,并确保公共利益的有效表达与维护,从而维系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三是有利于增进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理化流动。
一方面,包容性发展通过建构良性化互动机制有益于阶层矛盾的宣泄和压力的释放,从而减少各阶层之间的摩擦与利益隔阂。与此同时,这种包容性和良性互动也让各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对打破各阶层之间的壁垒,增进阶层之间的团结互助与交流合作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包容性发展倡导的合理化流动,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合理获得自己应有地位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平等机会。这种以平等和自由为价值指导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包容性原则为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提供了改善不良境遇的机会。
[建议措施]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首先有赖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建立,为人民提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上不封顶”。
同时,还有赖于政府重视改善民生,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需求,“下有托底”。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遵循社会规律 推动包容性发展
2.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增长
[开头示例]
1.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全面、深刻的多元化转型,推动着现代化模式的变迁和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度调整。改革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一方面来自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自主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但总体看来,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在于发展的包容性不强。
2.习近平主席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更多地强调把“人的发展”统筹到“发展”的概念中,使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结尾示例]
1.世间万物,规律支配。社会运行同样有其规律,是一个客观必然过程。只有遵循社会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彰显大写的“人”字。这样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
2.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就像两个紧密咬合的齿轮,彼此带动。所以,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发展,不仅是对人民福祉、利益的满足,也是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人的发展没有止境,为促进发展所做的努力也未有穷期。随着我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容性发展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一个触得到的美好中国正一步步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