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范文】
“红线”与“红利”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曾几何时,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凭借其湖泊湿地的独特风光引得文人墨客心生向往。而今,受人口爆炸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湿地日渐减少,不仅使得当地水体质量下降,而且令湿地生物濒临灭绝,更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其实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其实,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陷入“环境恶化—承载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正是在告诫湿地管理者:唯有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
保住湿地红线,要发展生态旅游。湿地破坏源于农民收入提高的愿望,但错位的发展模式令他们事与愿违。其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湿地保护仅是空谈。当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之风兴起,如果政府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农耕畜牧的产业模式,开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势必可令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我国正值转型升级的高潮,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合理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蓝图,打造湿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将牛羊成群的“老牧区”变为风景秀美的“新景点”。
保住湿地红线,要开辟有机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都“远走他乡”,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农业耕地荒废,更令传统乡村没落。其实,湿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特色适当研究产品优势,通过开辟有机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线。通过提升农业产品耕种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将外出积累经验成功引入,牵引新型产业建设。
保住湿地红线,要强化人才培养。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开辟有机农业,我们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湿地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农民多年发展畜牧,并不具备科学技术生产能力。当地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知识,帮助当地群众由“传统农民”升级为“产业工人”,为湿地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优良的人力资源。
保住湿地红线可以保住自然环境,可以发展区域经济,更可以实现传统乡村的现代转型。各级政府在规划湿地发展时,要将自然环境的红线保护思想贯彻始终,平衡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再现昔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湿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