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概括题的应对方略
1. 基本方略——抓段意
看到这一点,大家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疑问,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重要。俗话说,发出亮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发出柔和的光彩,心浮气躁者常与真理擦肩而过。概括题的根基在于概括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堆在一起,分一下类即可。需要注意,概括题需要的段意与语文课的段意有区别。比如语文课需要的段意往往是“该段反映了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括题需要的段意要说明具体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概括题需要段意首先是个“筐”,然后还需要装进去东西。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读到这里,考生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抓段意会不会超过字数?一般说来没有问题,以国考为例,这两年最少字数也有300字,而材料字数在8000字左右,大的标号段在11段左右,一般每一个标号段用3-5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这样每一标号段需要字数25字足够,11段300字足够,去掉重复的、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材料200字左右就可以解决。300字绰绰有余。500字的概括题同理。以09国考为例,除了第一标号段胡锦涛讲话的概括比较重要,需要字数较多外,其他几段很容易就可以概括。中间有关日本、世界粮食危机的材料与本题无关,第11标号段是网友的意见,也与本题无关,因此,凡是与本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抓出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不会抓关键词怎么办?抓关键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一般说来,关键词往往以“名词”为中心,或者是名词短语,或者是动宾短语,或者是主谓短语。比如,“污染严重”是主谓短语,“引进人才”、“重视立法”是动宾短语,“宣传教育”是名词短语。也就是说,关键词一般得有具体的“核”,这个核一般是名词,让人具体可感。一些副词、介词、形容词如果单独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些具体的数字、人名、地名往往不会是关键词,当然,有些地名需要在概括里出现,其本身可能不是采分点,但是可以表示逻辑次序。比如,南京采用“禁讨区”管理乞丐,这句话真正是采分点的只能是“禁讨区”三个字,但是“南京”也是有意义的,表示的是逻辑顺序。像“杭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核”,可以归之为“水货”,这样的表达是不能得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