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更是各种表彰会出场之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本也无可指责。可眼下可谓是党政工团齐上阵,各行各业搞评比之风盛行,似乎不搞点评比、检查、表彰就无事可做,无绩可显。名目繁多、内涵几乎雷同的大小表彰活动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着实令人担忧与震惊。比如谁能说清楚“文明单位“与“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有何区别?有的单位差不多有50%以上的职工上了所谓的“光荣榜”,扪心自问这像吗?
文风、会风问题看起来好象是小事,其实是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会海”泛滥成灾,已经影响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助长了虚浮不实作风,滋生出官僚主义习气,消磨了创新进取精神。
“文山会海”的盛行,使广大干部整天沉湎于繁文缛节、迎来送往当中,浪费了干部的工作精力,疲于应付各种会议。据调查,某地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干部每年有1/3以上时间用在开会上,各级干部不停地奔波于各种会议,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抓工作落实。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基层、群众中调查研究。在“会海无边“的同时,各种文字材料也越来越长,领导或“秀才“们写起来绞尽脑汁,会上念起来口干舌燥,基层干部和群众听起来枯燥无味。要参加的会议多,要读的文件多,要看的简报多,使各级领导干部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和处理文件,不能集中精力谋民事、抓实事,对想办的事没办好,对该办的事来不及办,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文山会海”的盛行,使一些干部整天泡在“文山会海”里,照本宣科、不动脑子,滋长了惰性,消磨了创新进取精神,影响了各级干部执行能力的提高。开会时,文件、领导讲话材料应有俱有,部分参会干部认为,反正有材料,回去慢慢看。在每次开会时,有的只来人,不来心,有的只带耳朵听,不带手作笔记。甚至于“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坏了会风,害了形象,更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缺乏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能力,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想问题、办事情,对如何创造性地抓好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找不到好的思路,拿不出好的办法,最终必然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山会海”的盛行,增加了政务工作的运行环节,降低了行政效能。再加上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不强,对下级的督促检查不力,滋生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风气。现在很多地方的情况是上面开个会,下面层层依样画葫芦开会,其精神却几乎是一个模子。”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说了也白说。”该落实的工作只落在会上没落到实处,该解决的事情只谈在会上没谈在事上,下级找上级时,上级在开会,群众找领导时,领导在开会,许多工作在层层开会、层层等待中丧失了时机,失去了主动,耗掉了时间,其结果是行政运转慢,工作效率低。这不仅坏了党风,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挫伤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文山会海”的盛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增加了财政负担。会议多,材料多,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和精力,导致基层为会所累,机关为会耗费。据调查,召开一个百人以上的会议,从材料起草、印刷、装帧,后勤人员会场会务准备,参会对象公车来往、吃饭休息,会务成本都在万元以上。有些会议开到风景名胜区,在星级宾馆的会议室召开,还发放纪念品等,其消耗的人力财力、时间精力令人惊叹!据估算,一个地级市每年的大型会议财政经费都在500万元以上。一个县(市、区)每年的会议经费也都在两三百万元。庞大的会议支出令宾馆饭店生意火爆异常,媒体上还出现过宾馆饭店因会议多少而赢利亏损的报道,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有甚者则借会游山逛水,滋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