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国家公务员 - 试题辅导 - 正文
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二)
来源:fjzsksw.com 2009-10-4 16:47:19 【字体:小 大】
球经济发展的亮点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要明显好于发达国家
132.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组织或者国家是(    )。
A.美国                        B.欧元区
C.日本                      D.俄罗斯
133.从上面的数据表可以得出(    )。
A.美国的经济经过短暂的衰退后,会马上繁荣起来
B.日本将很快(在一至两年内)走出经济衰退期
C.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大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总和
D.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形势可能趋于稳定
134.从2000年到2002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最接近的是(    )。
A.8.1%                 B.7.5%
C.7.2%                D.6.2%

 


135.下列最能描述三年间的全球经济走势的图表是(    )。
 
三、根据下面材料回答136~140题。
据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制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 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 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 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 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实现增加额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36.改革开放以来至1997年, 各种经济成分中增长最快的是(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  D.不能确定
137.1996年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经济实现的增加值约为(    )。
A.4 856亿元     B.5 765亿元    C.6 104亿元    D.6 408亿元
138.从上面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我国所有制结构经过调整逐步趋于完善, 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B.公有制经济比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快
C.非国有经济比国有经济增长得慢
D.混合所有制经济增长最慢
139.下面哪项陈述可以从上面材料中得出(    )。
Ⅰ.公有经济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成分实现的增加值;
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成分都有发展,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有所增加;
Ⅲ.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只有第Ⅰ项    B.只有第Ⅱ项   C.Ⅰ项和Ⅱ项   D.全部三项
140.如果下面的圆图代表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圆圈中阴影所占比重最接近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及专家点评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1.C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应为19+16=35。故答案为C。
2.D     【解析】本题和上题类似。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应为16+27=43。故答案为D。
3.D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差为1的递减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应为18-1=17。故答案为D。
4.C     【解析】本题为减法规律。前两项之差等于第三项, 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5-5=0。故答案为C。
5.B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 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差为3的递增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应为16+12=28。故答案为B。
二、数学运算
6.D     【解析】由题意甲<乙<丙可排除A;观察选项B、C、D可知,丙跟乙的比例数只相差1,花钱的数量丙比乙多了16-8=8元,简单地,可以理解成1个比例数相当于8元,所以96元相当于96÷8=12个比例数,选项D中比例数和为3+4+5=12,因此选D。
7.D     【解析】每个圆圈的周长为8厘米,则半径为r= ,依面积公式S=πr = 。
8.D     【解析】由题中第二个条件“每间住8人,则有一间只有4人”可知,总人数减去4的值应被8整除,只有选项D满足此条件。
9.C     【解析】应注意将一些较易得出结果的两项先组合相乘,可知0.4×2.5=1, 12.5×8=100,所以原式=1×100×0.76=76。
10.A    【解析】本题只需考虑个位上的数,7+2+6+8+7=30,所以个位上的数应为0,故选A。
11.B    【解析】最多能同时使用6台,一天24小时共有24×6个台时数,所以每台可使用的时间为总台时数÷8台,即24×6÷8=18(小时)。
12.A    【解析】连接六边形其中一个顶点和与其不相邻的另3个顶点,将六边形划成4个三角形,可知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则有4×180=720。
13.C    【解析】依题意可知,原价的二折相当于15元,即原价的五分之一是15元,所以原价是5×15=75(元)。
14.D    【解析】设宽为x,则长为3x,周长为2(x+3x)=32,可得出x=4,所以面积等于4乘以12为48。
15.D    【解析】本题只需考虑末尾上的数。1+4+9+6=20,可知结果末位上的数应为0。只有D正确。
16.C    【解析】两队总人数共320+280=600人,要求第二队是第一队的两倍,即第二队400人,第一队200人。第一队原来320,抽调后变为200人,则可知抽调了120人。
17.C    【解析】设全长x米,则乙每天完成总任务的百分比为 ,甲每天完成总任务的 。则 ,可解出x=1 200。
18.B    【解析】设最外层边上每边有x人,则四边共有4x-4人,因此由4x-4=60得出x=16,即此方阵的每边有16人。则学生总数为162=256(人)。
19.C    【解析】由题意首先可计算出每边可栽树的数量分别为:(156÷6)+1=27(棵),(186÷6)+1=32(棵),(234÷6)+1=40(棵)。如此计算,每个顶点都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可栽树的总数为:(27+32+40)-3=96(棵)。
20.B    【解析】设正方形边长x米,则长方形的宽为 ,可列方程为2× =36,得出x=15,所以正方形周长为60米。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1.A    【解析】“发现”的对象是原本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发明”的对象是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上文提到的“基因”是原本存在着的, 故应选A。
22.D    【解析】此处考查对常用词语的掌握情况,“必竟”应改为“毕竟”。故正确答案为D。
23.B    【解析】副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故B项应为“常常被国外无偿地掠夺”。
24.C    【解析】这道题要综合全文理解,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二段讲到基因“按惯例是不能申请专利的”。第三段指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基因专利获得认可,而又因为基因数量有限,所以人们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C项伦理观念是文中没有提到的,故正确答案为C。
25.B    【解析】A项在文中第一段提到,C、D两项在文中第三段提到,第三段原文明确指出“已有2 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故正确答案为B。
26.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积淀”有积累、沉淀的意思,用在此处最符合文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而沉淀下来内化为一种精神。“沉积”1则多指地质现象。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B。
27.D    【解析】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解答。A、B、C项与前文引用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属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只有D项是语出屈原的愤世之言。故正确答案为D。
28.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良好的语感和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可用代入法解这道题。“毋庸讳言”是比较婉转的说法,后面常接指出缺点和不足的语句。“无可厚非”一般包含转折的意思。“不容置疑”强调的语气很重,前文一般有与之相反的观点。依次代入A、B、C、D四项,只有C最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C。
29.A    【解析】此处考查词语的搭配和对一些常用概念的理解。“等级观念”是官本位的突出特征,“教条习气”的突出特征是惟书惟上,因循守旧是一种“思维方式”。故正确答案为A。
30.B    【解析】这道题可以用代入法来解答。“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文过饰非”是掩饰自己的过错,并描画成正确的。C、D两项均与掩饰错误无关。B项最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31.D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第一句是表现李白傲骨的典型语句,可排除A、B, 第三句中“长揖”和“还归”都暗示归隐山林,表现李白的隐逸,可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32.A    【解析】此处考查对错别字的修改,平时应注意不写错别字,并保持对错别字的敏感。“热中”应改为“热衷”。故正确答案为A。
33.D    【解析】这道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提到,道和势是冲突的,括号前面是结果,括号后面是目的。如果为了避势大可不必用殉道这种惨烈的方法,可排除B、C。避势是一种不正面冲突也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当然也不可能导致泯道的结果。可排除A。故正确答案为D。
34.B    【解析】道和势是矛盾冲突的,当然不能又出又入,首先排除D。“徜徉”强调安闲自在的样子,在道与势的激烈冲突中不可能还安闲自在,可排除A。“周旋”是指交际应酬或者与敌人较量,不符合文意,可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
35.C    【解析】本题是选择适当的连词。遇到这种题要仔细分析前后句的语意关系。原文是顺承关系,所以选用表结果的连词“于是”。“从而”虽然也表示结果,但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不符合文意。B项表原因,D项表转折。因此,正确答案为C。
36.C    【解析】B项有某事已经开始着手,只是遇到阻碍没有完成的意思。A项是指因腿脚不便,走路摇晃的样子。D项指说话犹豫。A、B、D项均不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
37.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良好的预感和对词义的把握能力。可先代入后排除来解这道题。“恐怕”是表推测的副词只能用在b处,而不能用在c、d处,故正确答案为B。
38.B    【解析】A、C两项中“无论”的意思是拿破仑传和卓别林传共不下六七种,不符合文意。f、g两句没有假设关系,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39.C    【解析】此类题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h之前强调各种传记,那当然是要进行比较研究。i之前提到我国的史书,当然是要加以总结。而继承通常是指继承传统,不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
40.C    【解析】文章第一段指出《鲁迅传》至今没有人写出来,是和我们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有关,但并不是文学理论研究本身有问题,排除A。文章中作者只是把《鲁迅传》拿出来举例子,并不存在B项的因果关系,排除B。D项文章根本没有提及,只提到《史记》是早期的传记文学。C项在原文第二段有提到,故正确答案为C。
41.A    【解析】这里主要考查对词缀“化”的理解。“化”通常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里要填入的是名词,所以正确答案为A。
42.C    【解析】本题是选择适当的连词。遇到这种题要仔细分析前后句的逻辑关系。C的后文有比前文更进一步的关系,所以选择“甚至”。“于是”是表结果的连词没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危及”只是危害涉及到某事某物的意思,程度不深。所以正确答案为C。
43.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语感。通过综合分析上下文,可以知道此处C项最为恰当。首先,前文说出了不规范将导致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A项的“百思不解”太过一般,可排除。“耸人听闻”一般指事件,排除D。“入木三分”一般指议论深刻,排除B。故正确答案为C。
44.C    【解析】首先根据事物的规律,应该是先规范了才能健康起来。所以规范应该在健康的前面。联系前后文,i处应该填入一个动词,而“保守”是形容词,故正确答案为C。
45.D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理解。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明确指出了“好”的原因。答案为D。
46.C    【解析】这道题也要联系上下文来解答。“以篆为宗”后面说到的都是与文字有关的东西,如用字的出处,文字的源流等。所以这里的篆应该是“篆字”。故正确答案为C。
47.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良好的语感和对词义的准确理解。结合文意,a处是对篆字艺术特点的概括。B、C、D项均是形容刻制印章的高超技艺,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8.C    【解析】本题需结合上下语境分析。C处应该填入与“进一步门庭”相对应的语句,第一个字应该是与“进”相对应的动词。故正确答案为C。
49.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字的修改能力。“尽管”是表示让步的连词,而上下文没有这个意思,另外三个选项都符合原文。故正确答案为A。
50.D    【解析】这道题也是考查考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字的修改能力。文中“寻”与“风格”搭配不当,故正确答案为D。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一、图形推理
51.B    【解析】这是一道图形叠加题。观察第一套图发现,前两个图形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依此规律,可知答案应为B。
52.A    【解析】这是一道图形旋转题。观察第一套图发现,前一个图形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后一个图形;第二套图前一个图形顺时针旋转90度也得到第二个图形。依此规律,可推知答案为A。
53.A    【解析】第一套图形中每个图都由3个组成元素构成,且每个元素都有顺序的有一次对其他元素的包含。依此规律可推知正确答案为A。
54.B    【解析】观察第一套图发现,三个图形中的白色小圆依次减少一个,且绕中心顺时针旋转,而黑色小圆依次增加一个。依此规律,第二套图形中的白色小圆依次减少一个且绕中心顺时针旋转,黑色小圆依次增加一个,得到答案为B。
55.B    【解析】第一套图的规律是把第一个图分成两个相同直角梯形并同方向移动可得到第二个图和第三个图。依此规律可推知答案是B。
56.D    【解析】第一套图中图一为上小下大,图二为上下对称,图三为上大下小;第二套图中的图一、图二也符合此规律,可推知正确答案应为上大下小,D正确。
57.C    【解析】这是一道图形旋转题。观察第一套图发现,将前一个图形中里边的黑色正方形顺时针旋转90度,而外边的黑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下一个图形。将第二套第一个图形中外边的黑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再将里边的小正方形的黑色部分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得到第二个图形。依此规律,将第二个图形中外边的黑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再将里边的小正方形的黑色部分顺时针旋转90度,可得到第三个图形,即C。
58.C    【解析】观察第一套图发现,将前一个图形左半部分下移,右半部分上移,得到下一个图形。第二套图中第一个图形的左半部分下移,右半部分上移得到第二个图形,按此规律,第二个图形的左半部分下移,右半部分上移得到第三个图形,得到答案C。
59.C    【解析】观察第一套图发现:每个图都是由一个点延伸的线所画成的一个封闭图形。第二套图也遵循此规律,可推出答案为C。
60.D    【解析】这是一道图形叠加题。观察第一套图发现:图一由图二和图三叠加而成,第二套图也遵循此规律,可推知正确答案为D。
二、演绎推理
61.B    【解析】题中第一句话说明本体是万物的基础,并永恒存在。在第二句话中指出老子学说中的道论符合本体的概念,因此老子的道论是一种本体论。
62.D    【解析】本题可根据给出的线索逐步往回推。由(3)可知,乙不是罪犯;由(2)可知,甲不是罪犯,否则的话乙也是罪犯,这跟得出的结论相矛盾;甲、乙都不是罪犯,由(1)可知,丙是罪犯。选D。
63.A    【解析】题中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不同是一个借口,因此可以得出:两者需要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其他三项都不能够直接从陈述中得出,只有A项符合题意。
64.B    【解析】由题中“减轻农民负担,就是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可知减轻农民负担和发展经济是相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故B项正确;A项与陈述相反,C、D并不能从陈述中直接得出。
65.B    【解析】题中的后两句主要是说民主政治和民主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指出民主政治的发展要立足于对民主体制在文化上的认同,只有B项符合这个观点。题中并没有叙述民主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选项A、C都不能由题干推断出来;D项过于绝对且不能够从陈述中得出。
66.B    【解析】按照逻辑推理可知,原命题成立,否命题、逆命题未必成立,而逆否命题则恒成立。也就是说,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否命题和逆命题是等价命题。本题中,A为陈述的逆命题,故无法推出;D与题目意思相反,明显是错的,只有B是陈述的逆否命题,可以从陈述中得出,故正确答案为B。
67.A    【解析】本题属于递推关系的题。例如:甲=乙,乙=丙, 则甲=丙。故意杀人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是合法行为,所以故意杀人不是合法行为。故A正确。
68.C    【解析】类似此题的推断题,应从题中所给信息中的判断句入手,而把条件句放在后面分析,此题中(2)为判断句,(1)、(3)为条件句。由(2)得知丁的陈述正确,结合(3)可知,乙是杀人犯;假设甲也是杀人犯,那么由(1)可得出丙是无罪的,结论与(2)中丙有罪的事实相矛盾,可知假设不成立,甲不是杀人犯。所以正确答案为C。
69.D    【解析】A选项叙述不准确;因为题中指出是两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次,题中并没有说明重婚罪的定义,因此排除选项B、C;选项D中的叙述比较准确并符合题意,故选择D。
70.C    【解析】“只有……,才……”表明的是一种必要条件,而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所以选项A中日光灯不亮不一定是因为没有开启开关,也可能是因为日光灯坏了;选项D与A项类似,熟悉现场情况是作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某人熟悉现场情况并不能推出他作案;选项B中,真实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两人的借贷行为不一定属于民事法律行为。选项C前后两句话之间属于逆否命题,因此成立。
三、机械推理
71.A    【解析】这是物理学科中的力学问题。两个人各用50千克的力拉弹簧相当于把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50千克的物体,此时秤的指针应指向50千克。故正确答案为A。
72.B    【解析】根据压强的定义,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甲、乙、丙三个容器的容积一样大,都装满水,则重量一样大。而甲和桌面的接触面积最小,故甲对桌面的压强最大。底部水管的出水速度与容器中的水对底部出水管的压力和出水管的横截面积有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