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职位,试卷分明
今年大纲最大的变化在申论,申论最大的变化就是一改十年“一卷”通天下,为“两种职位,两份试卷”新的格局。可谓职位不同,试卷“泾渭分明”。细看大纲,两种试卷的形成是一种必然。公务员的两种纵向上的职位之别从客观上要求由两不同综合能力的人去担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遵守上级的命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即“贯彻执行能力”成为首位考核要素;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则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需具备高瞻远瞩、深入分析、抓住问题本质、果断提出方案并决策的能力。
虽今年的大纲首次根据职位的不同将申论试卷分为两份,但广大考生不必因此而太紧张,因为这只是形式上的突破,其实质国家早从2007年就在同一份试卷中对不同职位的考生做出了不同的题目要求。
2007国考
三、申论要求
3.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4.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2008国考
三、申论要求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归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么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阐释该观点,不超过200字。
2.“给定材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四)、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上,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五)、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考生作答。
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与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六、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2009国考
三、作答要求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材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材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现,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指导政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应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纵观2007、2008、2009三年国考申论真题,就会发现,这些有所区别的试题和今年公布的大纲中对两类职位的要求不吻而合。今年,只是用准确的语言将各自的要求表达出来,在形式上分成两份试卷,这一点,其实对不同职位的考生倒是一个好事,至少不会答错题。由此可见,考生在备考时,还是可以以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的国考真题为依托,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应对策略,以不变应万变。
二、两种能力,齐头并进
不论哪种职位的公务员考生,今年要想在申论中取得胜利,还必须从突破两种能力入手。
其一,掌握每部分的应对技巧。概括题、申论文章写作是两种必考题型,应对方法必须熟练掌握;这几年新出现的但除以上两种必考题型外占主要位置的分析现象、观点、对策题要高度重视,尽量掌握。但在各种技巧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根本。在复习过程中,不论哪类考生,都必须将材料读懂,透过看似杂乱的材料,准确地抓住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及主题表现出来的本质问题,这一点不仅在大纲中对综合管理类的考生有明确要求: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而且对行政执法类的考生而言,也是必须的。只有把材料读懂了,抓住了主旨,后面每个题的答案在大方向上才不会跑题(后面各题的答案或直接或间接考察材料主旨)。
其二,目前,困扰广大考生的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尤其是占据40分的申论文章,而是写出来的不合乎申论考试要求。探其由,在于缺乏必要的从事公务员的基本素质。道理很简单,如果考生通过了笔试,闯过了面试,经过政审,则要“走马上任”了。一上任,便要用已储备的知识、已具备的能力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通过申论试卷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作为一名公务员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则是理所当然,而这个又是绝大多数考生极其欠缺的。所以,要想在申论中得高分,除了具备较强的应试技巧外,还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养。针对这一点,广大考生在申论备考中,一定要坚持看对公务员考试有帮助的热点理论、热点问题、相关评论。时间较短,首推三种:《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新华网相关专题和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时政·理论·热点 真题梳理与命题前瞻》(詹凯主编)。尤其是前两种,广大考生不仅要看热点理论、热点问题,最新颁布的政策文件是什么,更要思量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写作上用词的严谨、准确和规范性。
三、三轮复习,以悟为重
申论复习要避免一个误区,即搞题海战术。笔者认为,与其做十套、二十套真题,每套匆匆做一遍,然后放一边,倒不如只选取五套与国考风格相近似的真题,采取“3+2”模式,严格训练、仔细揣摩,悟出申论考试之道,提高复习效率。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轮:选取三套真题(必选07、08、09两套),买一本标有字数的格子本(防超字或字数不够),在规定的150分钟内严格按题目要求实战演练。在做的过程中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放弃——因为你是在“考场”!其目的有二:一,检测一下你目前的水平,相信会让很多对申论不够重视的考生有“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之感!二,为第二步打基础。建议三天做一套,其余每天分配给申论的时间一看申论辅导用书或参加较好的培训班,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二可多阅读热点理论、热点问题等,提高申论考试的硬功底。
第二轮,在一定的应试技巧指导和一定的理论功底影响下,对以上三套真题重新做一遍,借参考答案,对照一下自己的两次答案,进行总结,找出差距,一定要弄清差距所在:是答案内容有偏差,还是表达不够准、简练;还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理论高度,比较肤浅;还是思维框架出了问题以致答案逻辑不清。找到问题所在,剩下的时间一定要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当然,每天的热点理论、热点问题是申论的必修课,不可或缺。
第三轮,以二为测。取剩下的两套真题之一,按以上步骤进行,以检测复习之功效。如发现还有特别薄弱之处,还有时间继续攻之,但在策略上,可进行单项集中训练,直至有所收效。在临考前三天可再取另一篇真题进行最后检测,以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应试信心。
总体而言,对申论的复习必须做好全盘计划,步步推进,悟“道”其行,两种能力同时提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