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区域,应急机制构建不得力、需要的时候不发力、关键时刻“不给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诸如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大堵车造成的城市交通瘫痪、台风洪水对居民生命的威胁、“血荒”对城市卫生系统的考验、污染事件对环境生态的巨大影响等,无不从各个侧面暴露了我们的应急机制还比较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有效应对各类复杂的风险。
表面看来,柴油荒加剧似乎是今年的新现象。正因如此,不少人将其与突击节能减排相联系。但换种思路来看,柴油荒可说是旧现象,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天然气荒、汽油荒、柴油荒等时起时伏,而突击节能减排今年才有,可见节能减排即便是油荒的诱因但决非主因。事实上,面对不同“荒”种现象,相关行业企业总是倾向于找搪塞公众的说法,掩盖背后的真正缘由。
追踪油荒现象,终归要回到相关行业企业本身上来。从此次油荒事件来看,相关行业企业理应受到更为有力的监管。根据现行制度设计,国家对油品零售价格进行严格控制,批发价格应根据各地最高零售价扣减。但从媒体报道来看,不少地方的柴油并未得到有效供应,江苏等一些地方的柴油批发价格甚至被无端上调至远高于零售价格,零售企业因无利可图而停止批发零售,从而加剧了供需矛盾,加大了油价的波动幅度。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对各类失范现象进行惩戒和约束,才能制止柴油荒再抬头。
三、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
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健全完善的应急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事先预防预警、应急反应处理、统筹协调控制、事后反馈评估等多个环节。而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应急机制,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前瞻性不够,忙于被动反应,疏于主动防范,不能“见势早、治未病”;协调性不强,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联动合力,办事效率不高;敏锐性不足,墨守陈规行动迟缓,贻误了决断处理的最佳时机。
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完善制度设计,但更需要的是加强执行力,强化问责力度。同时,在思想观念上,应急意识也应被高度重视。毕竟,应急机制不仅标志着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应急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更检验着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