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
一、考试目的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比例及能力要求
(一)考试范围
《思想品德》约占30%;《思想政治》约占70%。总体试卷初中、高中知识所占比例为3∶7。
(二)考试能力要求
1.能正确理解考试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3.恰当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法通畅、观点正确地予以表述。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五、命题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内容命题。
2.命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能力立意和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分析、判断和价值取向。
六、考核内容目标
【思想品德】
(一)认识自我
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自尊自强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3.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4.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三)学法用法
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交往与沟通
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3.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4.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5.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交往的品德
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4.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6.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六)权利与义务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4.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5.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7.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6.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八)承担社会责任
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5.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九)法律与社会秩序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3.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十)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1.1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1.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3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2.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2.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3.7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8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9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10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4.11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4.12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13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14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二)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1.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2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2.5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4.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4.13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14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6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1.1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2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1.3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4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历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历史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其中,初中部分占30%,高中部分占70%。
(2)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三、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一)古代
1.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②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③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⑤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②手工业的发展;③商业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①科技成就;②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③文学成就;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古代世界
(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印度的文明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②罗马法。
(3)中古亚欧文明
①大化改新;②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罗马教廷的地位;③西欧城市的兴起;④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4)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①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②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③古典文学戏剧成就;④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
1.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③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③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①马克思主义产生;②巴黎公社。
(5)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①美国南北战争;②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③明治维新。
(6)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②战争的经过;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近代科学技术
①经典力学;②进化论;③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2.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辛亥革命;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④新民主主义革命;⑤抗日战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②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洋务思想;②维新思想;③新文化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现代
1.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①俄国十月革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②罗斯福新政;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慕尼黑会议;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③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③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7)现代科学技术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①文学的主要成就;②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③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④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现代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①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②西藏和平解放;③抗美援朝;④土地改革。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①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②“文化大革命”;③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④“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6)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①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③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考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①kl。其中初中内容约占30%,高中内容约占70%。
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2.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区域地理
会分析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的特征及区域特征与区域人类活动的地理关系。
(三)高中地理必修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四)高中地理必修2
1.人口与城市
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
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五)高中地理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全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三、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及题型:选择题40分;综合题(含读图分析、问答等)60分。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音乐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初中音乐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基本内容,着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教学理念的应运考查。
三、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
(1)试卷内容:音乐理论基础、音乐欣赏基础、歌曲、乐曲和戏曲等相关知识。
(2)主要题型:客观题(含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译谱题、移调题)约占60%,主观题(含简答题、论述分析题)约占40%。
(3)试卷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四、考试范围
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音乐常识知识为主,涵盖教育部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内容。其中初中部分占30%,高中部分占70%。
(一)音乐基础乐理知识
1.音:音的产生原理、乐音与噪音、乐音的四种性质。乐音体系、音名及其分组;音列、音级、半音、全音、十二平均律与等音的概念;二连音、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等;自由延长记号与连音线的作用。
2.节奏与节拍:节奏、节奏型、节拍、拍子、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和音值组合法。
3.速度与力度:速度与力度术语;基本速度与变化速度术语的相关知识。
4.装饰音与常用记号:各种装饰音与常用音乐记号。
5.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等音程、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单音程、复音程、音程转位、音程的名称与标记。
6.和弦:三和弦、七和弦;原位与转位三和弦、七和弦;为简单的歌曲配置和声。
7.调与调号:调、调号、等音调、平行调、同主音大小调。
8.调式基础知识:大调式、小调式的音阶结构、民族五声调式的音级标记。
9.译谱与移调:将简谱译成五线谱或将五线谱译成简谱,按移调的概念进行移调。
(二)音乐欣赏知识
1.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中外民族民间著名民歌及歌曲的不同种类和基本特征,包括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音乐的主要代表作品。
2.音乐体裁知识、风格特点。中外器乐名曲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乐派、现代主义音乐及通俗音乐与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代表作品。
3.中国近现代音乐与作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学堂乐歌)。
4.中国民族器乐常识、分类及演奏形式;民族乐器及其代表作品;传统乐种与民族管弦乐。
5.西洋管弦乐队常识、分类及演奏形式。
6.大型器乐体裁知识及其名曲:(1)室内乐;(2)组曲;(3)序曲;(4)奏鸣曲;(5)协奏曲;(6)交响曲;(7)交响诗。
7.综合艺术常识:(1)歌剧、舞剧、中外著名歌剧、舞剧及其主要音乐作品。(2)京剧:传统京剧及现代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