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利用本国有限资源,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与服务,通过国际贸易,既能提高经济效率,又能促进经济增长。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无论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内战后的美国,还是二战后的日本,都是通过开放和发展对外贸易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许多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获得了经济的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市场加速融合,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选择,许多国家甚至把开拓国际市场上升为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外部需求,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经济实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通过积极利用外需获取外汇收入,扩大国内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进口,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利用外需弥补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现阶段,外需不仅继续为国内发展提供市场支撑,而且在经济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表明,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达9.8%,不仅明显高于改革开放前6.1%的年均增速,而且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速,其中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20%左右,年均拉动经济增长近两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单纯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是由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所构成的综合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稳定外部需求的基础更加坚实。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累积形成的比较优势。仅就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来说,这类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国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口国居民压缩中高端消费的情况下,对我国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需求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好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等问题,遏制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势头,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稳定甚至扩大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