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分省高考动态 - 安徽高考 - 正文

 
2010年合肥三模考试试题难度分析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2010-4-26 8:43:00 【字体:小 大】
2010年合肥三模考试试题难度分析

2010年合肥三模考了不少“最熟悉的陌生题”

语文试题不走寻常路 数学试题避开常考点

    昨日,合肥市高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俗称“三模”考试)正式开考。相比前两次模考,“三模”历来被考生及家长视为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大练兵。作为今年合肥市模考的“收官之作”,昨日进行的语文、数学两科考试试题,命题组均有意设置了一部分“最熟悉的陌生题”,虽然看起来不是很难,似曾相识,但入手得全分却并不容易。不过,这些平时教学容易忽视的考点,反倒给一线教师提了一个醒,需要在接下来的冲刺复习中,着重讲解,加强训练,以防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继续吃亏。
    语文:考生想的要比写的多
    相比于“一模”、“二模”试题中糅入了不少“徽韵”十足的原创题,“三模”语文试卷挤干了较多形式上的水分,对学生思辨能力要求偏高。走下考场,考生多半表示,题目不太好懂,答题时想的要比写的多。
    纵观整张试卷,现代文大阅读《中国之美》出自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之手。这位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正是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而古文鉴赏,则不乏新意地考察了一篇论述人情练达的文言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往年高考,文言文鉴赏很少考查议论文。作文也多年没有出过命题作文。相比于前两次模拟考试,这次的作文题最难下笔。”一位高中教师坦言,这篇要求学生以“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作的文章,容易引起考生跑题。因为考题本身比较空泛,学生即便开动脑筋,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题目“又见花儿烂漫”本身隐藏着一个审题要素,那就是“又见”,潜台词的意思是“不是第一次花儿烂漫”,许多考生不一定能考虑到这个审题要素。
    有些一反常态的考题,让高中教师“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这些冷僻题目,应该是命题组特意设置的,目的在于让考生熟悉各种题型。俗话说,见多识广,万一高考考到,学生不至于临时乱了阵脚。”
    数学:看上去都会就是做不全对
    “数学这次糟简单!”昨日下午5:00,当一些考生步出考场时,不由自主地用地道的合肥话表达了最真实的体会。“三模”试卷果真那么简单吗?高中教师可不这么认为,虽然总体难度较“二模”有所降低,但实际难度并不小。从客观上讲,相比“二模”,考生本身复习更为充分,做题也渐入佳境,但尤需谨防眼高手低,“看上去都会但就是做不对,或者做不全对”。
    除了计算量略有降低以外,此次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题设置上,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文理科数学试卷,选择、填空、大题三部分合起来也仅有7道试题相同。文理科试卷难度有意拉开,缓解文科考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后期复习的自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总是逮不着分数呢?据一线高三教师分析,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拿错误的知识解题,得到的必然是错误的答案。不少考生总把错误的知识当“令箭”,以为自己做对了,其实连最基本的公式都没记正确。二是,心态急躁影响计算正确率。单看考题,每道题的计算量都不大,可是聚沙成塔,整张试卷的计算量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多数考生越是做到试卷后半段,就越是容易心浮气躁,从而失去本该到手的分数。这些都需要考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免像那头过桥总崴脚的小毛驴一样,在真正的高考考场上犯同样的错。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