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一中的老师和宁德鸿爱会的工作人员欢迎助学直通车的到来
N本报记者 张伟 肖春道 文/图
本报讯 又到高考时,我们再出发。昨天上午9时,“海都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再次踏上征程,奔赴此次爱心之旅的第一站———宁德 。
6年来,每到这个时刻,在数十万学子走入高考考场的前夕,本报记者都会奔赴八闽大地,寻找那些品学兼优却因家境困难可能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的寒门学子。跟往年一样,我们会给每位阳光寒门学子送去5000元助学金,这笔钱将用于支付他们在大学的第一年学费。与此同时,本报“一对一”爱心账户也将启动,呼吁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我们的队伍。
爱心启事
如果您或者您身边,有这样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他的成绩可以达到本二录取线,却因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大学学费,请联系我们。本报助学组将会跟踪采访。全省各地中学校长、热心助学人士、教育局、团委可直接与本报联系。
您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8111,也可以在海都网(www.Nhaidu.com)查看助学进展或留言,还可以写信到“福州市华林路84号海峡都市报助学组,邮编350003”,把学生的情况告诉我们。
爱心地图
按照计划,“海都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第一站将走访宁德蕉城、霞浦、柘荣和寿宁四地。本报记者将深入山区,到贫困学子的家里,现场感受孩子们的困境和他们的愿望。
“直通车”已经开出了6年,我们的足迹也已遍布全省四十多个县市。之所以要坚持实地探访,是因为当年的一个电话,曾让助学组的记者们动容。那是一个松溪山区的贫困生,当他打来电话为自己报名时,活动已经结束。
尽管我们想尽办法为他筹到了5000元学费,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想要帮助的贫困学子,因为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多数人看不到报纸和电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的存在。
因此,本报每年都会派出数路记者,奔向福建的各个角落。今年,在结束宁德站助学后,我们还将走访南平、三明 、莆田 、泉州、漳州、龙岩等地市的二十多个县,给贫困生们带去助学的福音,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放心走进考场。
爱心半路认捐
昨天上午,直通车刚开到罗源,记者的电话响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还是那个从未谋面的“隐身人”———福州市民黄女士。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四年来,她每年都会给助学组寄来1000元钱,却从未写落款。每次寄出钱后半个月,她都会致电助学组确认,但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身份。
“这个电话是儿子让我打的。”黄女士的声音不像前几年那样“神秘”。她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了。往年每次助学报告会,她都会带上儿子到现场观看。今年4月份,本报报道助学活动启动后,儿子就“升级”了自家的助学计划,想固定帮助一名“大哥哥”或“大姐姐”四年的学费。如此善良的要求,我们当然答应了。
爱心接力
昨天,助学组拜访了宁德一中。该校胡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六成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很多孩子的午饭,只舍得买两块钱的菜,看得让人心疼!”胡副校长说,听说海都报将给每个寒门学子至少资助5000元,高三的班主任黄老师很兴奋:“这可帮了大忙了!”昨天下午,宁德一中的老师已经把直通车抵达的消息,通知到每个毕业班,寒门学子的名单正在汇总。老师们告诉记者,寒门学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平时不愿意把贫穷表现在同学们面前,其实心里特别着急。“你们送来的钱,让他们进考场时,心里特别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