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老师:厦门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张建群
选择题比主观题难
今年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55,比省质检(0.57)稍难一点。不过,试题都在复习范围之内,有些还是考过的原题,总体趋势平稳。整体来说,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试卷的难度不大。
具体到题目上,主观题跟去年高考的试题相似,选择题相比去年要难一点,且选择题比主观题难度要大。整套试卷更加成熟,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从形式上看,与去年相比,今年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图表、图片、表格、文字,符合新课改的导向。
内容上,试卷突出了对文明史的考查,尤其以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影响为考核主基调。例如选择题第13题考日本文字来源于中国的草书;主观题第38题考中西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比较。试题强调了历史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这体现了新课改重在对重要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对往后几届的学生有着借鉴作用。
另外,试卷淡化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材料题增多,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体现福建地方色彩等也是本次考题的特点所在。
(李玉桐 整理)
点评老师: 厦门一中文科数学备课组组长 邱春来
题型较新注重本质
今年文科数学卷不错,属于稳中求新,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着眼选拔人才,注重能力。
与往年的试卷相比,今年有3大亮点。一是解答题顺序布局有所变化,最明显的是三角题和解析几何题,以往三角题一般放在第17题,今年则放在第21题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题号的变化,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难度,其实这道题并不难;而解析几何题往前挪,与往年相比,在难度上有很明显的降低,不过这也很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这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
二是题型较新,但注重本质,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现实情景的能力,从而检测考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0题,其实就是考查三角函数的周期;再如第20题,背景是立体几何,却很巧妙地结合概率,但真正考查的是我们的主干知识与能力———函数不等式思想。
三是适度创新,关注过程。试卷设计了适量的、没有现成解题模式的创新性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检索、加工和组合,探求问题实质,寻找解决方案。
(李玉桐 整理)
点评人:厦门一中理科数学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肖文辉
变化大创新多难度高
这次高考的卷子与省质检和三次市质检比起来更有难度,和去年的高考试卷比也略难一些。总体来说,这次考试命题者追求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思想,但变化较大,创新较多。
当然,题目也有变与不变的地方。如,在题型结构及6大主干知识核心思想的考查上是不变的,但是今年题目大多较为新颖,富于创新,基础题很基础,难题也较难。这也让卷子的区分度不大,梯度设计稍显不足。此外,选择题第10题有高等数学意识在里头,填空题15题考查函数知识较多,综合性和创新性较强。
今年理科数学试卷的题序结构改变比较大。如第17题,以往解析几何都放在压轴的位置,因为思维量和运算量大,但今年不是这样,看得出命题者的用意是要降低其难度。此外,今年考查知识点交汇的地方多。比如,第18题载体是组合题,但又考查概率,这是比较少见的。第19题考查三角函数与函数最值的交汇。
由于今年的试卷小题较难,大题难度中上,如果学生不太灵活,耗费在选择、填空等小题上的时间将比以往延长10分钟—20分钟,有的考生甚至要在小题上耗1小时左右,估计也会影响后面解答大题的时间和情绪。但实际上,大题并不是很难,因此,如果考生平时注重应试策略,将基本大盘把握住,遇到比较新颖的题目懂得跳过去先答其他题,估计就能考得比较好。
考试后,有学生反映题目看不太懂,感觉比较陌生,这是因为这次的试题与平时练习的常规题型在包装上不大一样,这就更考查考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这次考的是数学的本质以及考生的数学素养,由于题目比较难,估计这次全市总分要比省质检降十几分。
(记者 李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