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浙江考纲和2004年全国考纲的不同及点评
1.关于“考试性质”,今年的浙江考纲专门增加了一段:“语文科高考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
”
[点评]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一句务虚的话。但在具体命题的时候,估计命题者会更重视选材的人文内涵。
2.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变化较大。
与此相关的变化是第五部分“考试形式及结构”中“试卷内容与赋分”部分:
[点评](1)今年的浙江考纲取消了文学常识前面的星号,文学常识列入今年高考已成必然,分值是2分。当然今年浙江考纲特别强调“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基本”两字应该成为广大考生复习的方向。
(2)在“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后面,今年的浙江考纲特别加了一个括号,注明“参考篇目见附录”。而后面附录的“参考篇目”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规定要背诵的10篇古文和30首古诗词曲。去年的浙江高考卷,“名句名篇”的得分率极低。所考的四篇诗文除刘禹锡的《石头城》列入大纲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杜牧的《泊秦淮》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实都是超纲的,尽管这些也是“常见”的名篇。今年的考纲特意加了这么一个括号,应该是命题思路作了微调的信号。估计,今年的名句填空不会再“超纲”了。
3.“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第3条:“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的理解。”去年的全国考纲前面带星号,今年的浙江考纲星号取消。
[点评]常见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该考点应该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估计将在翻译题中有所体现,其中宾语前置和词类活用要特别引起考生的注意。
4.“写作”部分,改了一句话:
[点评]这句话不应该被视为弱化应用文写作的信号,无非是想引导考生在写作时尝试更多的文体(比如散文等),以充分发挥话题作文的优势。
二、后期复习的应对策略
1.查漏补缺抓重点
根据今年考纲的变化,要着重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查漏补缺性质的复习。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选择复习材料时一般以中国为主,而且是大家。估计今年有关外国作家的文学常识不太会涉及。名句名篇的背诵策略要作一些调整,不能漫无边际,要坚决回到考纲附录中列举的篇目中来。要有意识地训练一些包含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内容的文言文翻译题。为保证相关题目答题的正确率,在应试的时候考生要有极强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意识,在翻译每一个句子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文言文特殊句式或词类活用现象。
2.夯实基础是关键
今年是我省自主命题全面铺开的第一年,又值省教育厅力主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第一年,估计今年的高考试题应该会比较注重基础。考生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千万不要去钻偏题、难题、怪题。一些连语文老师自己都不太容易讲清楚的题目,同学完全可以放心地舍弃。
3.注重落实求消化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有一个通病,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消化巩固不足。往往是前面的讲义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后面的讲义又铺天盖地而来。学习的时间是一个常量,过多的时间用于“做”讲义,自然就不能有什么时间用于“习”讲义。要提高语文复习的效果,“多做”固然是必要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多巩固多消化恐怕更重要。每套试卷,每份讲义,机械型的题目(如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文学常识等)逐个记忆,能力型的题目(如病句、标点符号、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等)则把道理想清楚,尽量“题题过关,卷卷落实”,没有含糊,没有模棱两可。从效果上讲,囫囵吞枣地“做”完七八十套试卷,不如仔仔细细地“落实”二三十套试卷。
4.返璞归真读文章
高三复习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最为功利的,目标是分数,手段是试卷。课堂外是做试卷,课堂内是讲试卷。从提高考试分数的角度讲,这种试卷来试卷去的操作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但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以经验看,回过头来,返璞归真,看看报纸杂志,读读文章,非常必要。一些以前不明白的东西,不管是基础知识方面,还是阅读写作方面,这时往往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