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招”对华侨考生报名资格的政策调整是在意料之中的,原因很简单——这几年,假“华侨”考生膨胀的速度已经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此外,还“假”得不用掩饰。
现在在高三,这已经成为学生中公开的秘密——学生只要向中介交上一笔钱(从三万元到十万元不等),中介会安排学生到×国去一趟,在那待上几天,办理×国永久居住证明等必须的手续,等到回来之后,学生就成了拿×国绿卡的华侨,便可以以华侨考生的身份参加“联招”,从而以比较低的分数考上大学。
近几年,“联招”的华侨考生人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增加。以厦门考点为例,2001年的华侨学生人数为58人,2002年为145人,2003年295人,2004年为530人,去年达到1000多人,必须指出的是,这个考点接收的不只是厦门考生。
在过去几年,华侨考生以菲律宾居多,但是,在去年的“联招”报名期间,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报名点对以菲律宾华侨身份参加联招考试报名的考生进行身份复核后,“华侨”考生紧急转移国别,今年,我们所了解到的是,高三年级中柬埔寨、老挝“华侨”急剧增多,中介在手续上也做了“改进”,现在连出国都不要了,也可以拿到证件。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也指望通过速成“华侨”完成自己高考录取率的质的飞跃。这几年,特别是今年,一些学校甚至动员学习不好的考生去办理假“华侨”的手续,从而为学校的高考录取率作“贡献”。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舆论还认为,假“华侨”“假”得有道理,因为从表面上看,他们获得的证件是“合法”的。不过,这个理由似乎站不住脚,有消息说,去年在教育部组织的菲律宾华侨考生身份复核中,1000多名以菲律宾华侨身份报考的考生,最终被使馆认可的只有20多人。但是,遗憾的是,虽然进行了复核,但是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对假“华侨”考生的揭露,到今年为止,本报已经跟踪了三年。在艰难环境下开展这一工作的我们始终认为,这一投机取巧的办法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伤害。每年,我们都会接到考生的举报,他们列举说,某某同学学习成绩比他差多了,但是,通过身份的转变,他居然考上了重点大学,而我们只能上普通大学。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如果任凭这个现象发展下去,那么,是否背离了“联招”考试设立的初衷?如此的速成“华侨”越来越多,那是否会损害那些真正的海外华侨的利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不知道,今年的报考政策做出调整后,一些人是否会有其他“对策”?这是我们现在还对这一政策调整保持谨慎乐观的原因,此外,我们也担心,把身份复核的压力推给教育部门,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开展华侨考生的身份复核?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有梦想:大家可以实实在在做人,老老实实考试。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