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高校招生 - 正文

 
复旦、交大2010自主招生面试下周举行
来源:解放日报 2010-1-30 10:45:05 【字体:小 大】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下周将相继举行。与大学教授考官面对面,有啥过关“秘诀”?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下周将相继举行。与大学教授考官面对面,有啥过关“秘诀”?昨天,多位去年通过自主选拔进入复旦大学的“过来人”晒出“真经”。

  “做自己”

  丁骁同:我认为,能做的只有一条:展现最真实、最完美的自己。直到面试前一天,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我曾列过一张表,上面写满了对自己的提问:优点、缺点;梦想、信念;哲学、道德;阅读、经历;学习、兴趣;实践、创新……综合各个方面,找出了最适合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写出最真实的自荐稿,并努力学会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在短短一周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十多年的学生生活进行了全面梳理,惊喜一直在发生。比如,我一度认为我不善创新,可在总结后却发现,我其实一直在进行创新,只是被忽视而已。自我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未来的方向也越发清晰。

  潘泓:面试没有固定的程式,每个教授都有自己提问的风格,所以要像应付考试那样复习准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要看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临场发挥。不过适当的准备还是需要的,这既是对面试的尊重,也是给自己一种心理慰藉。

  在准备期间,我第一次认真地回顾我曾经读过什么书、有过什么感想、喜欢哪位作家,第一次非常认真地思考我的性格到底如何、怎样看待生活、梦想是什么,回忆我参加过什么活动以及有怎样的收获……我将所有的想法都记录在本子上,诧异地发现,我竟把自己挖掘得那么深,剖析得那么透。我看到了以前从未认识过的自己,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定义。我当时想,即使自主招生名落孙山,我也已收获颇丰,不会遗憾了。

  “讲战术”

  姜家骐:准备面试,也讲战术。我觉得,只有对自主选拔录取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才能有效、成功地展示自己的能力、素养。

  就我个人对自招的认识而言,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与传统的学业考试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教授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拿我自己来举例,在面试中有一位教授问我:“你觉得我这个房间的装饰摆设与前几个房间有何不同?”乍一听,这个问题似乎有那么一点无厘头,但仔细一想,其实是在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

  周一帆:为了准备面试,我和几位同学组成了面试小组,通力合作,各自对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再把自己的成果与小组成员分享。这不仅让我们积累了模拟面试的经验,更增强了互动与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面试直接带给我们的收获,但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知不觉采取了大学学习的方式,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奚敏敏:复习时要对重要时事特别下工夫。去年报经济学院的考生,基本都被问到金融危机的内容,事前有所准备,临场能讲出独特的感受,才会让教授印象深刻。

  同时,当你感觉到教授没什么要问的时候,可以用预先准备过的材料及时打开话题。由于你和一位教授相处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要竭力表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不紧张”

  陈星宇: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教训”:太紧张。我对面试教授们十分敬畏,觉得他们都博学多识,在他们面前不敢班门弄斧,面试时表现得非常拘谨,过于被动。需要充分表达观点的问题,我的回答竟然不超过10个字。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有位面试官看到我自荐信里写“喜欢的哲学家是罗素”,就问我对罗素的看法。由于担心表达不深刻,我仅仅简单罗列了读过的罗素的书目,而不敢谈论对他思想的认识。现在想来,其实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因为面试的教授们与其说是在考察,倒不如说在给予我们指点和引导。我们应该更加勇敢地讲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得到更多收获。

  胡思宇: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复旦的各位教授考官。他们的提问中少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而是天马行空,覆盖面极广。不同教授有不同风格:有的神情严峻,连珠炮似地发问;有的温和亲切,循循善诱;有的会跟你探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时时启发着你;有的则一针见血的指出你回答中的缺陷,言辞犀利,让你无言以对;有的直接跟你拉起家常,说了一堆“废话”后才慢慢引入正题。作为考生,应当学会适应,放松心态,始终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去应对。

  面试,无需刻意准备

  复旦招办副主任徐洪波:在我看来,参加我校自主招生面试,学生无需刻意准备。

  首先,“临时抱佛脚”狂补各科知识,很可能事倍功半。“面对面”的面试,是大学了解学生综合素养最直接的途径,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面、深入思考能力等等,构成了一份完整答卷,它需要十多年的长期积累来填满,绝非一两个礼拜争分夺秒能够匆匆绘就。

  如按照以往经验,面试过程中常会有涉及时事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多看新闻就管用。确实,对社会新动态有一定了解,对回答“时事题”会有一定帮助。但更应清楚,教授们想要了解的,不是你对表面现象这种“皮毛”的掌握,而是对之深入分析的思维能力和背后隐含的价值观。这方面的提升,显然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其次,有的学生“病急乱投医”,参加所谓“面试培训强化班”,这个我们尤其反对。真实的自己往往才是最独特和有魅力的,如果被“面试班”传授的套路所拘泥,更添紧张气氛。我们的面试教授具有“火眼金睛”,如果这不是你的真实想法,一个眼神、一个磕巴,他们一搭脉就能看出“破绽”。如此,反而得不偿失。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