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应注意树特色立门槛
2010年高校招生专科二批录取刚刚结束,与往年情形相似,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虽然占据了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的相当份额,但总体来讲依然受到冷遇。青岛市内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都参与了招生投档,但完成投满计划的却没有几家。而且两个批次情况极不相同,本三“饱”专二“饥”。只要肯花钱,就可以用较低的分数上学,中外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是“拿钱买学上”的别称。在生源萎缩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是诱惑人的营养套餐,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中外合作办学又该走向何方?
现状 两批次招生“冷热两重天”
自2003年起,岛城高校如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有“留学直通车”之称,与传统留学相比,缩短了在国外学习时间,可大大降低留学费用,一度受到学生家长青睐。
在今年的招生中,青岛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计划中,本科三批。录取学生中不乏高分考生,文科录取最高分620分。
与中外合作办学中本科三批“热”相反的,则是专科二批的“冷”。直到专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结束,驻青高校中完全完成中外合作招生计划的也就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等几所。甚至连中外合作办学口碑一向不错的青岛科技大学,也在第二次征集志愿时 ,把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计划转到了高密校区的普通专科计划上,结果这部分计划录取还不错。
原因 考虑花钱买学上“值不值”
为何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招生“冷热两重天”,不少专家道出了部分原因。岛城一名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很高,吸引考生和家长报名的原因,只为了能拿个好一点学校的本科文凭。
“在我看来,很多学生报考中外合作办学并非真心,只不过是花钱买个学上,如果花高价买个本科自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比较值,但如果花几乎同样的价钱买来个‘专科’,很多人都会打退堂鼓,毕竟在国内,怎么样还混不到个专科学历?干吗要花大价钱。”此外,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家扩招的力度如此之大,再过一两年考学将普遍容易,“花大价钱买个文凭”就没有必要了,如此一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将更成问题。
建议 办出特色才能走得更远
那么 ,岛城的中外合作办学将何去何从?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呢?
“中外合作办学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结合中外教育的特色。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俗套中去,成为教育界的实验品。”谈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未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赵院长认为,想要提高招生质量,就不得不设立“门槛儿”。因此,各个院校在招生中还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口碑。结合外国教育的同时,也要把自身的特点融入进去,此外还要积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此外,青岛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肖江南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校加大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外方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办校理念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