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关注“梯度”
填报志愿应该有“梯度”。一是关注院校间的“梯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院校间的“级差”。
同一批次的招生院校通常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源充足且分数较高的学校;第二部分是生源充足且分数适中的学校;第三部分是生源和计划基本持平或略有缺额的学校。
对于本科一批A类院校志愿,考生可以考虑把第一部分院校填报在“Ⅰ”的位置,把第二部分院校填报在“Ⅱ”、“Ⅲ”的位置,把第三部分院校放在“Ⅳ”的位置(但考生要结合自己综合情况进行考虑)。
对于本科一批B类院校志愿,考生只能把第一部分学校放在第一志愿的位置上,如果把此部分的学校填在第二平行志愿就不适合。把第三部分学校填在第一志愿,对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倒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也是一种相对稳妥的填报志愿方法,一旦达到当地录取控制线就有可能被录取。由于这部分学校还可招收少量的二志愿考生,所以估计录取第二志愿时分数会较高,确实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将此部分学校填在第二志愿。
由此可见,如果考生按照上述规律选择填报志愿,我们就称其志愿填报有梯度,反之则没有。
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学校各部分划分在录取之前是没有明确答案的。因为填报志愿是一项群体性的共同活动,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考生需通过咨询和了解以往招生院校的信息来判断或分类。
第二就是关注“专业级差”。所谓“专业级差”是院校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按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种分数值就是“专业级差”。通常的做法是,当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不能被录取时,将其高考成绩减去某个分数值后,再与报考第二专业志愿的其他考生成绩进行排序比较,确定其是否可以被该专业录取,其他专业志愿的录取依此类推,专业志愿越靠后,考生要减去的分数值就越大。例如,某考生560分报考某校(该校专业级差为5分),其专业志愿分别为计算机、国际贸易、自动化三个专业,当该生第一专业志愿“计算机”不能满足,他就要按555分的成绩同第一专业志愿报考“国际贸易”的考生排序,确定是否符合专业录取条件。
最理想院校要“抢眼”
填报平行志愿有合理、适度的方法:第一,合理组合院校志愿。在平行志愿中,院校志愿的组合非常重要,既不宜全部填报高分段院校,也不必全部填报低分段院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个人爱好、身体条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录取的招生院校中,填报1所自己最为理想的院校,作为高端目标,填报2所相对有可能被录取的院校,再填报1所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作为实现升学目标的保证,合理、有序地组合自己的高考志愿。
第二,将自己最理想的学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前列。尽管是平行志愿,但当考生同时满足其所填报的2所以上院校志愿时,志愿学校的排列顺序就是投档顺序。因此,在一组平行志愿中,建议考生将最理想的院校志愿填写在志愿“Ⅰ”的位置上。通常4个平行院校志愿前后顺序为:“Ⅰ”院校志愿可以往高报一点;“Ⅱ”、“Ⅲ”院校志愿报自己最适合的;“Ⅳ”院校志愿要后边能够保底。如在本科一批A类志愿填报时,平行的4个院校志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级差,这样就比较合理和稳妥。
不能忽视专业服从志愿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性投档,如考生因身体条件、所报专业等不符合院校录取要求而被退档时,该考生的电子档案将不再投向其他平行志愿院校;本科一批A类院校录取时,如考生因4个平行院校志愿均未满足条件而未被投档,只能参加本科一批B类录取院校或本科一批征询志愿的录取。
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不要只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考生“扎堆”报考“热门”地区和“热门”院校,使这些院校录取分数大幅升高,考生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录取机会。在选报本科一批A类志愿时,考生须妥善处理好这一关系。
每个院校志愿中都设置了专业服从志愿选项,其往往被一些考生忽视。在近几年的录取工作中,有些考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院校退档,失去了录取机会,十分可惜。在填报平行志愿时,选择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是至关重要的。考生的志愿充分反映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否填报服从志愿则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考生结合本人情况积极稳妥考虑是否选择服从志愿。
同一院校志愿的各个专业间也应有“梯度”,特别是要注意有些招生院校录取工作中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级差”、“专业清”的方式。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其成绩高于所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并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形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
五种退档风险应注意
一是定位不准,志愿填报过高带来的风险。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志愿填报过高,4个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一味追求高分段学校,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都落空。
二是专业志愿选择相对集中,没有专业级差,同时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带来的退档风险。从实施平行志愿省市的实践看,专业志愿的选报非常重要,特别是专业服从调剂志愿。一些考生已经达到了招生院校的投档分数线,但由于其选报专业过于集中在报考院校的高分段专业中,其成绩不能满足招生院校的专业要求,而且还不服从专业调剂,则只能被招生院校退回,从而失去了该院校的录取机会。
三是报考院校志愿单一,造成被退档的风险。在填报志愿时,少数考生非某学校、某专业不报,院校志愿选择单一,这些考生经常会因为考试成绩达不到招生院校的要求而不能被投档或投档后被退档。
四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带来的退档风险。
考生档案被投到所填报的某所院校后,招生院校需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身体状况等因素安排专业。如果考生报考前没有认真阅读院校招生简章,对院校体检限报要求不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满足所填报专业的培养要求,则有可能被招生院校退档。
五是分数偏低造成被退档的风险。
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一般应在招生计划数的120%之内自主确定提档比例,如果院校的提档比例高于招生计划数的100%,录取中院校也没有增加招生计划,那么超出100%部分的考生就存在被退档的风险。
总分相同时先比语文
平行志愿投档时,按照规定,当考生高考成绩相同时,计算机投档系统分文理、按规定的科目顺序分数进行排序投档。文史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数学、文科综合、外语”,理工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数学、理科综合、外语”。即考生总成绩相同,先比较考生的语文成绩,若语文成绩也相同,再比较考生的数学成绩,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