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高考 - 各省高考 - 云南高考 - 正文

云南省2009年高考满分和零分作文都出现

来源:都市时报 [2009/6/17]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昨天,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20位考生及其家长,分别视察和参观高考评卷现场。省招生考试院院长朱华山在评卷现场表示,将尽量早地让学生能够查阅分数,尽早公布分数线,预计在6月23日或24日可以查分。据了解,这次高考语文作文满分和零分均有出现。

  视察组赞许评卷工作

  高考评卷现场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学生、家长开放的制度,已坚持多年。昨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省政协副主席顾伯平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高考阅卷现场,视察组对高考评卷工作的组织、安排表示满意,对今年高考评卷采取的控制误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表示赞许。

  和父亲一起来到高考评卷现场的昆十中考生白秋子说:“没想到,老师面前电脑上显示的考生答题,非常清晰,完全没有抖动,也不模糊,高考评卷比我想象的还要有序。”

  据介绍,今年的高考评卷,采取了更多的控制评卷质量的措施。一是精心选聘评卷老师,全部评卷教师都建立了评卷档案。今年聘请了873位评卷老师,其中大学资深教师580人,占66%以上;中学教师293人,占34%。在评卷教师档案中,除了基本情况,还包括老师的子、孙情况,负责评阅的试题,评卷的出错率、责任心等。评卷教师均于6月9日报到后,完成了培训,吃透了评分细则,进行了试评后正式于6月12日开评。

  今年的评卷还特别针对试题不同解法的问题,尽量全面地找出每一道题的所有解法。像数学卷评阅,老师们刚开始是每人做一份试卷,有的题不止找到两三种正确的解题方法,还找到了七八种解题方法,要求评卷老师都要掌握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只要思路对头,答案正确,都能得满分。生物的答题,只要学生的答案有科学依据,就有得分点,要求老师掌握考题的精神实质。

  “2+1+1”模式评卷

  在监控评卷教师评阅质量方面,今年采取了更多的曲线图表加以监测,随时提醒评卷教师的评分情况。每天投放10份专家卷,用以对照各位教师评阅掌握的尺度,及时加以调整。
今年评卷与去年一样,只采用误差率更小的“2+1+1”,即两位老师背对背评阅同位学生的同一道题,如果两位老师给分超过允许误差值,则电脑自动交给第三人背对背评阅。如果第三人的给分与前两位老师中任何一位相近,取二位老师给分的平均分,如果第三位老师与前两位老师的分数均超过误差允许值,则交给第四位老师(小组长)终评。

  云南高考在2007年前,一直采用“2+1+1”模式和“1+1+1”模式(一位老师评卷后,试卷带分传给下一位老师评定,两位老师给分出入大传第三位老师评定,这一模式被称为“面对面”模式),但从2008年起,“1+1+1”模式被淘汰,全部采用更加客观公正的“2+1+1”模式,虽然“2+1+1”更加费时间,但这样保证了考生的每道答题,都有两位以上的老师予以评阅,对考生更加负责。

  参观评卷现场的考生代表可以向评卷老师自由提问,一位评阅语文作文的老师介绍,如果老师没有按要求评阅足够的时间就给出分数,那么这个分数提交不了,因为电脑程序中已设定了最低线时间予以保证。高考评卷任务量大,今年普通高考共有208317人(不含三校生考试人数)参加考试,其中文科生有89279人,理科生119008人,高考评卷分为语、数、外、理综、文综6个大组,理综又分为物理、化学、生物3个组,文综分地理、历史、政治组。每个组又按不同的题型分成若干小组,流水化操作,一般一个小组只评一道题。

  遇到考生把甲题答到乙题位置的情况怎么办呢?一位评卷老师说,这就叫异常卷,遇到异常卷不评,交给组长查阅考生的试卷后,再根据情况评阅。

  另外,评卷现场为防止意外,将外网与内网物理断开,并适时存盘,保存资料,做到万无一失。对于试卷切割评阅后,如何来合成考生的完整试卷、合成总的得分,朱华山解释道,主观题评卷的第一个程序就是切割扫描考生的试卷,考生的试卷被分割为一道道小题,扫描存储在电脑中,但每一道切割下来的小题都加有这位考生独有的试题密码,就像戴着一个身份证,当试卷评完,凭这一身份证就可合成考生的统一试卷和得分。

  满分和零分作文都出现

  据评卷教师介绍,这次高考语文作文评卷中,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都有出现,往年也有这一情况。有的作文只写了个标题,只能得零分。

  英语作文也有考生的试卷拿到了满分25分,但据说拿满分的人相对较少。

  对于理科考生记忆犹新的物理最后一道大题,评卷老师介绍,也有考生拿到了满分21分。记者在评卷现场看到,有的考生写对了公式,就能得2分,写出两个公式,得4分。因此,在高考答题中,老师常常教导大家,只要有思路,把思路用公式等加以表述,也能拿到一定分数,胜于一分不得。

  (文章来源:)


  (文章来源:都市时报)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闽ICP备08106227号-4 闽ICP备08106227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461号

本站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