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 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15.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爱莲说》中,较之于菊或牡丹,诗人独爱莲“ ”的品性,犹如君子之美名远扬。
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 , ”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⑶《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它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③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具体做法,如名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
④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⑤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⑥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它最终必然被无产阶级代替.
B.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视为“公敌”.
C.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落.
D.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相信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19.下列句子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 )(3分)
A. 医生刘某回复病人,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在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时, 小康说:“望您对我的意见有所损益。”
C.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时,我像一个未萌芽的种子,对爱情懵懵懂懂。现在,当我深切经历过后,_______(1)_____。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 时时刻刻都想着他……过一会就要把手机拿起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信息,_______(2)______,要是没有就怅然若失。_______(3)_____,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真爱一个人,内心深处愿意为对方着想,并且首先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为自己。对方快乐,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①
②
③
21.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1)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3分)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记者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2)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期“辱母杀人案”在朋友圈疯狂地刷屏,微博热榜居高不下,事发山东聊城的“刺死辱母者”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而于欢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成最大的争议点。
事发当时,警察介入4分钟后就离开了拘禁于欢母子的办公室,而于欢被催债者拿椅子杵到退无可退,且逼债者当于欢的面侮辱其母,在经历6小时的煎熬后,23岁的于欢拿起水果刀,刺向纠缠许久的催债者。这些逼债者最终一死三伤,而于欢本人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审判结果一出,引发了社会高度热议,一时间愤怒的情绪蔓延开来,不满判决结果的网友占到绝大多数。
这起案件被媒体报道后,无论是媒体界、法律界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片哗然,各抒己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 2.A 3.D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达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C选项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题干“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首要功能”,同时“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式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
4.A
5.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2分)
6.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7.C (“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8.(1)(3分)(1)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分,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2分)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1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1分)。
9.不赞成。(1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分)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比较两个题目,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10.C(根据文意、语法结构和语言标志来断)
11.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12.B(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13.(1)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课”“输”“檄”各1分,句意2分)
(2)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以”“贷”“隶”各1分,句意2分)
14.CD(C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D“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选对一个2分,两个5分)
15.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④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
(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16.(1)香远益清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7.C 18.A 19.B
20.(5分)(1)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的感觉(1分)
(2)要是有就会欣喜若狂(2分)
(3)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2分)
21. (1)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2)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拉开帷幕
22. 【答案】略。
参考作文立意角度:
(1)法制与人治,法与情。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基本伦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一个正当的判决。母亲被凌辱不能正当防卫,有一天我们的祖国被欺负了,谁还敢挺身而出?这是正义的缺失造成的法律的蛮横。法律也要考虑伦理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不是随心所欲制定一条不近人情的条条框框就要欺负弱者的,不能伸张正义的法律是不能被公众信服的!考生可从此角度出发,围绕“法律”“人情”“道德”“正义”作文。
(2)珍惜生命,远离高利贷。山东聊城女企业家因还剩17万高利贷未还被11人极端羞辱,高利贷,利滚利,不值得去冒险。要远离,不要沾染这种高利贷,这是恶因缘,一旦沾染上这个恶友再要抽身,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3)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于欢案中折射出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小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容易被市场淘汰。
(4)网络时代与维权,互联网+民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