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指出,明明不符合条件,却寄希望于花钱办事,是当下社会流行的不良风气。但反过来说,如果“花钱也办不成事”,人们便不会拿着钞票四处找关系。家长之所以上当,是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到了“成功运作的先例”。
8月6日,海南省海口市警方向社会通报了一起集高智商、高科技、多种犯罪手段于一体的特大招生诈骗案,案件涉及全国多所高校,17个省市上千名考生,涉案金额上千万元。“高校招生”成南柯一梦看到这件招生诈骗案的相关报道后,海口市的何先生倒吸了一口冷气:10天前何先生就险些因一念之差掉进北京某教育咨询公司“只要花钱就能上名牌高校”的陷阱。据何先生说,该公司在社会上大肆宣称,公司能通过在教育部、省招生办的熟人,以点招、扩招等方式,将高考低分或认为录取学校不理想的学生办入全国多所名牌高校。他们告诉何先生,只需缴纳5万元的费用,今年高考分数只能上专科线的何远扬(何先生的儿子)就能上他向往的武汉大学。
“好在我多了个心眼,咨询了在教育部工作的亲戚,要不我真的会信以为真呢。”何先生至今还心有余悸。
相比之下,其他约20个省市的上千名考生和家长就没何先生父子这么幸运了。
随着海口警方赴山西、湖北、北京、山东、深圳等全国15个省市开展调查取证和追捕,并将该诈骗团伙中的杨柳、纪秋玲等8人抓捕归案后,这近千余名考生和家长才如梦方醒!特大高招诈骗案初露端倪今年1月22日,海南大学招生办接到一考生家长电话,称其儿子殷某已被该校录取,录取名单在学校招生录取网上可查到,帮儿子入学的经办人向其索要14.5万元费用。家长为慎重起见,特意向学校核实。这一情况引起海南大学招生部门的警惕和海口警方的关注。
3月15日上午,海南大学保卫处向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报案称,有11名外地学生和1名学生家长到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报名入学被拒。随后,又有8名学生到校报名遭拒。学校招生办随即调出学校招生网站数据库进行查对,发现了瞠目结舌的一幕:共有87名2006年秋季录取学生名单已被篡改,其中52名被骗录取学生已在海南大学报名并缴纳学费、住宿费共计32万余元人民币。更离谱的是,有19名学生已到校并住进学校宿舍。至此,这起集高智商、高科技、多种犯罪手段于一体的特大招生诈骗案才逐渐初现端倪。
经警方在对已到校的19名学生的再次询问中证实,杨柳、纪秋玲、吴开参等人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进一步调查认定,这是一起以办学为名诈骗群众钱财的特大诈骗案件。案情很快摸清:犯罪嫌疑人杨柳在2002年起做高校后勤厨房设备生意时,与一些高校联系较多,借助这些关系,杨柳开始运作高考落榜生通过非正常渠道入读高校,从中谋取利益。2004年,杨柳认为自己具备了非法运作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低分生入读高校的社会关系和能力,便与丈夫贾某某(在逃)成立了北京文惠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和中联国泰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这项生意。在此过程中,杨柳通过朋友结识了原湖北省文化厅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犯罪嫌疑人纪秋玲。纪秋玲得知杨柳门路广,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后,便密切了和杨柳的关系,并在杨柳运作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低分生入读高校的过程中积极为杨柳物色、提供生源,从中获得好处。为谋取经济利益,二人多次合作,先后以成人教育名义非法运作了多名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杨柳随后又与犯罪嫌疑人吴某某(在逃)、李府军在运作学生入读一些学校等过程中认识,并多次合作。2006年,高考招生工作结束后,杨柳从吴某某、李府军处获得某财经大学经财政部和教育部同意,有所谓的“能招录高考落榜生入读普通本科”的虚假信息,他认为有利可图,便积极组织生源。同时,杨柳还将该信息通知了纪秋玲,并通过纪秋玲、姜广英、于某(在逃)、李某(在逃)等人联系了一批高考落榜生,并对学生家长声称能通过关系使落榜的考生被高校普通本科录取。这样,杨柳、纪秋玲、姜广英、李某等人向学生家长分别收取了10万元至30万元数额不等的运作费用。
2007年1月,杨柳和贾某某又想出“奇招”:让电脑黑客入侵并篡改海南大学招生网站数据。他们选中之前认识的“电脑黑客”王树哲,指使王树哲利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并篡改海南大学招生信息网站的数据,破坏该校招生信息网站信息系统,使受骗高考落榜学生的名字等信息出现在海南大学招生信息网上。几年来,这个团伙诈骗人数众多,犯罪事实惊人。案件涉及全国多所高校,涉及高考低分、落榜生上千名,遍布全国17个省市,涉案金额上千万元。诈骗案背后引人深思为什么招生诈骗案近几年来屡屡发生?海口市警方在案件告破后表示,骗子之所以能够得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杨柳等人在做高校后勤厨房设备生意时与一些高校联系,较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明明已经落榜,却心存非分之想,企图通过非正常渠道,帮孩子实现大学梦。而另一方面,高考招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潜规则”,也让诈骗屡屡得手。部分受害家长对记者说:“因为我们确实看到有人花钱被办入了高校。”
有关人士指出,明明不符合条件,却寄希望于花钱办事,是当下社会流行的不良风气。但反过来说,如果“花钱也办不成事”,人们便不会拿着钞票四处找关系。家长之所以上当,是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到了“成功运作的先例”。据了解,近1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制度的不健全、管理的滞后、监管的缺位等等。
“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自主招生”、“少数民族预科生”、“体育特长生”等部分招生录取政策,在相关层面上照顾到了特殊需要的同时,也给少数别有用心者留下了一定的“人为操作空间”。不容否认,这几年来,国家高招工作从招生计划的制定、上报,到执行、录取,再到审核、监督,程序设计越来越严密,运行机制也越来越规范,加之高招阳光工程的实施,使招生环节的漏洞日益减少,工作透明度日益增加。人们的担心在于,只要高等教育资源,尤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的投机者就不会消失。
拆穿招生骗局的种种“招术”
针对近年社会不法分子从事招生诈骗的新动向和新特点,海口警方分析总结了进行招生诈骗的几种主要手段。如何避免上当受骗?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南省部分高校的招办人士,请他们为家长和考生指点迷津。诈骗手段一: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只要愿出定向费用便可以搞到定向招生指标计划、内部指标。
政策解读:对于各省招生计划,国家有严格控制。省级招办必须按规定在网上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须按招生计划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
高招实现网上远程录取后,各省(市)招办电脑程序自动按考生分数由高往低排序,并按照各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投档比例向高校传送电子档案。不够投档线的考生,不会进入电脑自动生成的生源数据库,电子档案也不可能传入学校。而对未经省级招办录取审核的考生,其入学资格或学籍将一律不予“追认”。诈骗手段二: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考的区别,家长花钱买到的不是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学生往往入学后才发现上当。
政策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还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考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其入学条件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必须经过国家统一的高考,并达到录取分数线。其他形式高等教育有可能宽进严出,甚至入学不须经过考试,而且,学生将来拿到的毕业证书也不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分数不够,号称拿多少钱就可以上正规大学,是不可能的事儿。”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要从各省级招办提供的正规渠道了解高校招生政策和程序,获取有关信息,切莫轻信传言与“许诺”。诈骗手段三:以手中有“定向生”计划为幌子,向家长索取定向费。
政策解读:国家出台定向生计划,目的是为艰苦行业、艰苦地区以及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定向培养人才。定向招生,需由用人单位和有关高校签订就业协议,经批准列入当年的招生计划。教育部对定向招生一直在加强管理力度,从2005年开始明确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同时规定不得收取所谓定向费。诈骗手段四:打着“自主招生”等幌子,声称只要花钱便可以搞到指标“戴帽招生”。
政策解读:自主招生是近年来国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而对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改革。2006年试点高校53所,均为部属院校。自主招生,不是高校自由招生,自主招生名额有严格控制,而且对考生有两条刚性要求:第一,考生须在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测试;第二,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须达到所在省重点分数线。诈骗手段五: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自称受委托为学校招收“议价生”,要求学生家长事先预付定金,通过向校方交“赞助费”不够线考生可由高校“点名录取”。
政策解读:国家明令禁止高校点招,严禁一切通过招生进行收费的行为。同时,按照教育部门规定,任何高等学校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个人进行招生或收费交易,通过中介或违法违规方式录取的学生,将不予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这意味着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文凭。 (记者赖志凯 实习生吴雪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