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郑州7月23日电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展开,高考招生诈骗又进入“易发期”。一些所谓的“招生中介”又在四处活动,从急于让孩子入校的考生家长手中骗取钱财。细加追究不难看出,这些骗行大多与高校招生中的腐败和不规范做法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正是一些高校和招生人员花样迭出的招生“黑洞”,正是他们与非法中介的某种“合作”,让招生骗子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提醒考生家长,在交出大把钞票前,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这个人是不是招生骗子”。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打着“高校招生”旗号的骗子,他们大肆骗取学生家长的金钱,而后逃之夭夭。因此,有关部门和媒体的提醒是必要的和及时的。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高考招生骗子那么多?为什么会有大量的考生及家长愿意将大把的金钱送到骗子手中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文凭成为就业敲门砖的今天,孩子成绩不佳,作为家长肯定求学心切。这无疑是骗子能够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家长和考生受骗,在我看来,尴尬的绝不仅是这些被骗了钱的家长和考生。骗子能够得手的另一个原因,我想与招生主管部门及高校管理的漏洞也不无关系。是否真有高校教授可以搞到内部的招生指标,不得而知。招生诈骗事件频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现行招生体制仍有不透明的地方。试想,在一个招生绝对透明的环境下,还有谁会去相信分数不够花点钱就能弄到内部指标的骗局呢?正是源于这种不透明,不仅给了骗子行骗的空间,也给了家长和考生想象的空间。招生诈骗事件频发,招生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应感到尴尬。
招生诈骗不仅害人害己,同时给考生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考生家庭而言,他们承受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打击:不仅付出的“投资”打了水漂,而且还要面对高考失利后的再一次心理挫折,他们的失落和难堪可想而知。对于社会而言,当受害者形成规模时,个人的遭遇也就成为社会的遭遇,招生诈骗所造成的个人动荡无疑将汇成危及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显然,深具危害性的招生诈骗应当被及时治理。
要想根治此现状,在加强对骗子打击的同时,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招生政策,让招生完全处于透明的状态,哪些学生进档被录取,哪些学生获得机动招生名额,哪些学生被选择性招生,都应该透明讨论、公开公正。从而既不给骗子骗人之机,也不给家长和考生幻想的空间。这种透明与公正,可以让考生和家长确信,高校招生中没有潜规则,没有所谓的“后门”可走,也就不会亲信许诺可以搞定大学、帮忙上大学的人,这类招生诈骗也就没有了滋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科学的用人观,摒弃文凭崇拜论,让人认识到,上大学可以成为人才,不上大学同样也能够成为人才。
试想,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通过不正常渠道进入大学的事例,人们怎会轻易相信骗子们的谎言呢?作为“全国第一考”的高考,一旦不能“一碗水端平”,把好录取这一关,那么,受伤害的就不仅仅是考生。聚焦高考招生环节,大力打击高考招生骗子是应该的,但是这绝非治本之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高考招生的制度性改革,堵住高招中的体制漏洞,杜绝“高招腐败”现象。(综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