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大学理学院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70100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5-2016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并列151位,2016年USNews全球大学最佳数学专业排行榜中排第61名。根据美国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35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3。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数学与编码密码研究所、上海大学张量与矩阵理论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 in Mathematics、 Transactions of AMS、 Journal of Algebra、 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utomatica等)上连续发表论文。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全日制)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全日制)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全日制)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全日制)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全日制)量子计算(基础数学)
07.(全日制)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8.(全日制)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9.(全日制)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10.(全日制)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1.(全日制)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2.(全日制)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3.(全日制)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4.(全日制)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5.(全日制)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6.(全日制)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7.(全日制)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8.(全日制)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19.(全日制)常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数学)
20.(全日制)数值分析(计算数学)
21.(全日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2.(全日制)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3.(全日制)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4.(全日制)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5.(全日制)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应用数学)
26.(全日制)系统生物学(应用数学)
27.(全日制)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8.(全日制)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全日制)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全日制)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全日制)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全日制)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全日制)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4.(全日制)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5.(全日制)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6.(全日制)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7.(全日制)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8.(全日制)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9.(全日制)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0.(全日制)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1.(全日制)流形约束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全日制)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3.(全日制)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全日制)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5.(全日制)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6.(全日制)变分法与最优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47.(全日制)医学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郜云教授、景乃桓教授、王卿文教授、中原干夫教授、张红莲教授、冷岗松教授、朱佩成教授、丛玉豪教授、李常品教授、叶万洲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许新建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姚锋平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曾振柄教授、胡广大教授、邬冬华教授、应时辉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60(理学院)+5(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1.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力学所”培养,其他研究方向在理学院培养。
2.咨询电话:
理学院:曹老师(021)66134715
力学所:张老师(021)56331451
►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前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遍布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学科和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立项总经费近亿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子刊、PNAS、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Phys.Lett.,Opt.Lett.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凝聚态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
02.(全日制)光学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03.(全日制)无线电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
04.(全日制)理论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05.(全日制)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
指导教师:
沈学础、Jeffrey Reimers、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曹清、敬超、田立君、陈玺、杨希华,颜明,任伟、刘轶、葛先辉、吴绍锋、Malgorzata Biczysko、Mark Waller、张永平、敖平等33名教授及3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8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2普通物理(一)或658光学
4.812量子力学或813电动力学
5.复试科目:固体物理或电磁学
备注:
1.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咨询电话:李老师(021)66136258;马老师(021)66132513
►070300化学
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纳米材料化学”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前沿新材料和可持续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085工程”、“高峰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后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材料化学和文物保护2个市级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
本部(不包括中科院联培导师)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博士生导师30名)、副教授32名,其中包括加拿大三院院士电化学能源专家张久俊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超分子化学家Rebek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JeffreyR.Reimers教授、国际超分子化学与催化专家JonathanL.Sessler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关士友教授、国家优青张登松研究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龚和贵、于洋等。导师队伍中70%以上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
近5年承担了4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7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25篇,热点文章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5‰行列,位居全球第287名,比去年上升30多名;2017年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1-200名(列大陆高校第13名);USNews排名第188位(大陆高校第28位)。
本学科注重国际化、学科交叉和区域合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课题面向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期刊上;1/5以上的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每年约有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无机化学
◆配位化学
◆固体化学
02.(全日制)分析化学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03.(全日制)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超分子化学与催化
◆元素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04.(全日制)物理化学
◆纳米材料化学
◆理论与计算化学
◆能源化学
05.(全日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膜材料
指导教师:
张久俊、JeffreyR. Reimers、JonathanL. Sessler、Julius Rebek Jr、关士友、敖平、施利毅、许斌、张阿方、张登松、龚和贵、曹卫国、丁亚萍、严六明、李明星、徐甲强、陆文聪、方建慧、陈雅丽、刘予宇、贾学顺、郝健、宋力平、罗立强、姚建、朱守荣、林海霞、蒋海珍、李健、李春举、吴小余、赵玉峰、万文、于洋、雷川虎、邓勇辉、胡宏岗等37名教授及赵宏滨、柏跃玲、王子兴、谭启涛、周尉、苏笠、董昕、邹燕、柴晓云、亓云鹏等3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0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或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或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或616物理化学(一)(依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一门专业课)
4.814综合化学(一)
5.复试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
备注:
1.报考药物化学方向的考生在上海大学医学院(筹)或理学院培养(根据录取后所选导师确定),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报考邓勇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胡宏岗(药物化学)、苏笠(分析化学)、董昕(分析化学)、邹燕(药物化学)、柴晓云(药物化学)、亓云鹏(分析化学)导师的考生在上海大学医学院(筹)培养,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报考其他导师的考生在理学院培养,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
2.初试科目:原则上无机化学方向为613无机化学+814综合化学;分析化学方向为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814综合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为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814综合化学;物理化学方向为616物理化学(一)+814综合化学。
3.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其中仪器分析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部分。
4.报考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宁波材料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相关院所的招生简章。
5.联系人:冯老师(021-66132401,);徐老师(021-66132701)
►0714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线性统计模型
02.(全日制)非参数统计推断
03.(全日制)时间序列分析
04.(全日制)生物统计与数据挖掘
指导教师:
王卿文教授、许新建教授、白延琴教授、叶万洲教授、何幼桦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1.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咨询电话:曹老师(021)661347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 2018-8-24·2019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2018-8-24·2018上海大学考研复试工作办法
- 2018-8-24·2018上海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 2018-8-24·2018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免研究生办法
- 2018-8-24·2017上海大学考研成绩查询分数线
- 2018-8-24·2017年上海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办法
- 2018-8-24·上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英文项目招生简章
- 2018-8-24·2017上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
- 2018-8-24·上海大学834控制工程基础2017考研初试大纲
- 2018-8-24·上海大学833机械设计2017考研初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