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试要求
(一)环境、环境系统与环境问题
1.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分类
2.理解并掌握环境系统的概念,环境要素的组成和特点,掌握环境系统结构特点及环境演化过程
3.理解“人地关系”内涵,掌握古代的和近代的人地关系学术思想
4.深刻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掌握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了解其学科地位
了解环境地理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二)大气环境
1.了解并掌握大气的物质组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2.了解大气湍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3.了解并掌握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其他过程,如烟气抬升、干沉积、降水清洗等
4.了解并掌握城市大气污染和山区大气污染的特征和过程
(三)水环境
1.了解地球水圈、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地球水循环的过程,熟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了解地球水资源概况,掌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了解天然水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化学分类,掌握影响天然水化学组成的自然环境因素
5.理解水体污染的概念,熟悉水体污染的类型,掌握水体污染物的来源的和种类
6.理解水体自净的概念,掌握水体净化机制,熟悉影响水体自净的主要因素
7.了解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有机物、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四)土壤环境
1.了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熟悉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干扰
2.了解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掌握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的主要自然因素
3.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熟悉碳、氮等循环模式
4.了解并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
5.理解土壤自净、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深入掌握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因素,熟悉重金属、农药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6.理解土壤退化的涵义,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及土壤退化的驱动因素
7.深入了解土壤资源数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
(五)生物环境
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理解生物圈的形成和特点
2.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生态演替的一般规律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类型,掌握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特点
4.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掌握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维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5.了解污染物对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生态效应
6.了解生物监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掌握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熟悉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
(六)岩石圈及其表生环境
1.了解岩石圈的基本组成,掌握表生带后生过程的特点、表生带化学元素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
2.深入了解影响表生带化学元素迁移的因素
3.了解人类活动对表生带影响的领域、途径和规模
4.了解并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对表生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
(七)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
1.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熟悉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化学元素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
2.理解环境异常的概念,了解环境异常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特点,掌握典型主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病因及分布状况
3.了解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掌握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性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
4.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促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意义、对象和范围,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八)全球环境问题
1.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熟悉我国环境保护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2.了解21世纪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生态功能降低、淡水资源危机及耕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七个方面的问题有较全面、系统的掌握
3.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特点,明确环境地理学在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定义,熟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了解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采取的对策
2.了解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的关系
(十)环境地理学研究方法
1.了解地理环境野外调查、观测的方法,掌握地形图和遥感资料的应用技术、环境背景调查分析方法及地理环境的拍摄与素描能力
2.熟悉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测的基本方法
3.了解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熟悉分析质量控制技术
4.了解环境信息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5.了解环境地理图的编制和表示方法,了解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三、参考书目
朱颜明、何岩等编著. 环境地理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