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调查、角色游戏、看录像、看投影、组织关于"小棉袄"和"小烦恼"的讨论交流、自我检测等,加强自我教育,增进相互学习。 5.课后延伸:如果你有了新变化,爸爸妈妈表扬了你,请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学期末评选"自理小能人",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结合他们的实际行动进行考察、评定。
上述设计均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实践"的目的。
从时空上解放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的认知水平。
二、从心态上解放学生,让学生有自主乐学情绪
我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其一,设计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课前调查和课后延伸,教师不多讲,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相互评价中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其二,多采用激励措施,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是父母的好帮手"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其三,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我要向生活自理的伙伴们学习""我们做客湖南卫视真情节目""我来帮一帮""我能行的""我能做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孩子们的心理要求安排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讨论交流,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的身心,表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
三、活动内容突出生活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发自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堂伊始,让孩子们观看录像"今天我当家"便是同龄孩子在生活中自理的一个剪影。课中,主持人采访小嘉宾:在家里,父母为你做了什么?如果你能行,就会帮助父母解决什么困难?你平时在家哪些事能自己做?以后应该怎么做?等问题的设计,都是让孩子们用生活说话。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补充学生身边的真事与典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