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文明理,了解孔子虚心好学的学风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孔子拜哪些人为师?
(2)为什么要拜小项砣为师?
2、交流反馈:(1)略。
(2)项砣小小年纪聪明,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孔子,而他能解答。
3、你能解答这四种东西是什么吗?(只要有根据,答案不止一个,老师及时表扬学生肯动脑,拜学生为师,在教学中营造整个虚心求学氛围,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4、小结,学习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
(1)一个大教育家拜小项砣为师,这件事对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孔子虚心好学)
(2)孔子不仅这样做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像课件再次出示)谁能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吗?
(3)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有自己的不足,因此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老师。同学们,你们想自己更聪明吗?进步更快吗?那么它的法宝是什么呢?小组交流汇报。
揭示课题:虚心好学(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虚心好问是正确的求知方法,伟人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三)、榜样引路,提高认识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世上大凡有成就的,都与他不断地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你能举几个事例吗?
1、故事:毛泽东向艾思请教;科学家竺可桢“我知道的太少了”等。
2、教师补充,《好榜样钱学森》录象片段。
3、组织讨论:钱学森为什么要故意讲错?(有人提意见,可从中学习别人经验(四)、联系班级实际,指导行为
1、导语:科学家们因为虚心好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敬佩!我们同学成绩的取得也是如此。(学生奖状、证书显示),鼓掌让这些同学起立。
2、这些同学,你最佩服的是谁?想和他聊聊,取取经吗?走出座位聊天(祝贺你!你这成绩是怎样取得的,秘诀是什么?还有其他愿望吗?)
3、指名介绍成功经验。
4、听了同学经验,你有什么想法?有针对性地指名回答。(成绩好中差代表)
5、小结: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学习知识一靠勤奋,二靠虚心,不耻下问。
6、送谚语,学习理解谚语(课件出示)
(1)肯问人者才聪明,不懂装懂最愚蠢。
(2)学问学问就要问,耻于问人无长进。
(读———你是怎样理解的———喜欢吗?背下来,做自己的座右铭)
(设计说明:榜样教育,进一步明确虚心好学是正确的求知态度,以激励学生。)
(五)、辩论,明理导行
过渡语:虚心好学是正确的求知态度。虚心和好学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虚心的人,才会好学。那么,像这样的事例是虚心好学吗?
A、(录象)数学奥算班镜头之一:
1、读一遍题目觉得太难,马上问同学解法,认为这可节约时间,是虚心。
2、全班辩论。
3、小结:好问并不是自己不动脑,事事依赖别人。首先要独立思考,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教别人。
B、录象镜头之二:
做不出题目,怕别人说自己笨,不敢问。
1、这种情况遇到过吗?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交流汇报。
3、小结:谁都会遇到过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的自卑、虚荣心理,问懂了,才会对自己有帮助。“肯问人者才聪明”;“不学不问,白发到老仍无知”。
C、录象镜头之三:
数学课代表李某,读了好几遍题目,草稿上演算,还是做不出;再翻资料,实在解答不出,与同学讨论,还是没有头绪,请教老师。
(1)这样的学习态度,你赞赏吗?为什么?
(2)回答。
(3)小结:虚心好学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的。它是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虚心好学实践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引导分辨正确的勤学好问的方法,进行方法的培养。)
(六)、知行结合,争章指导
1、我们在争“阅读章”看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你曾经是怎样做的?其实我们可以怎样去克服?
(1)小队讨论;
(2)交流看法:不囫囵吞枣,有疑难,做记号,找资料,多思考,敢质疑,问到底。
2、还有哪些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可以这样解决。
(做应用题、小制作、写作文等等)
3、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同学们只要多学多问,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 边学边问知识多,问遍万家成学问。
(设计说明:以此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七)、板书设计:
8、虚心好学
孔子拜小项砣为师
伟人毛泽东不耻下问 虚心好学 求知的正确态度
钱学森设疑争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