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说课稿 -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机遇与挑战

来源:fjzsksw.com 2010-10-15 9:05:04

 

  第三课时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上)

  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对世界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客观分析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对世界贡献的能力

  3、了解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前准备:请搜集反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我们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中常常可以了解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它展现了我们的祖国正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自信地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二、讲解新课

  (一)和平崛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一个◆的内容。

  提问:1、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50多年的艰辛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学科能不能列举一些来所知道的一些数据或事实,让我们在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伟大成就?

  明确: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2、教师过渡:但是,我们不应将“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中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等数据仅仅看作是代表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些数据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

  简介“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仍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小结:从大量事实可以看出,中国不仅正在和平崛起,而且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后一点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实现了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4、过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都在扩大和上升。中国的一举一动也越来越受到限制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关系和处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中中国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责任越来地下茎重、作用越来越大的。已融入国际体系的中国给世人留下的是负责任大国的印象,中国人民正在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负责任的大国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二个◆的内容。

  1、教师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情况后提问:了解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事迹后,你有何感想?

  明确:中国人民的这种种爱心展示,反映了根植在中国文化深处的天下大同,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力所能及地履行国际义务,彰显出中国作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请同学们列举一下,近几年中国在哪些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突出的积极作用?

  明确:近年来,中美元首多次会晤,全面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成为共识;中欧开展多领域对话,伙伴关系愈加紧密;中日继续东海问题磋商,试图搁置争议实现“双赢”。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全面推进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全面的实质性合作,与南亚联盟建立和发展稳定关系。

  中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安全。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坚持不懈地积极斡旋,先后促成并主办三方(中国、朝鲜、美国)会谈和六方(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会谈,推动各方发表共同声明,缓和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以多种方式劝和促谈,寻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3、你怎样看待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明确: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高度责任感。

  4、教师小结: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同各国一道建立和谐世界。中国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价值取向。这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5、教师过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向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绚丽的奇葩。

  (三)中国文化热海外

  1、导语:文化,是人类彼此增进了解的最好媒介。开放、包容、歉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国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包容。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人民与有关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

  2、提问:(1)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年”?

  明确:2005年9月,历时近两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动圆满结束,共举办了700多个项目的活动,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几乎覆盖了法国全境,涉及中国26个省市;2005年10月,我国在美国的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这是有史以来在美国进行的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展演;2005年10月,在中荷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以享誉世界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为首的30家荷兰文化机构,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

  (2)除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外,民间的文化“走出去”也是方兴未艾。同学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热海外?

  明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他们都希望更多地了不起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中国也希望能让世界上其他国家和他们的人民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增进彼此的友谊。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的第三个◆的内容,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提问:(1)你认为世界“汉语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促使各国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件事,而学习汉语有助于了解中国,便于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师补充: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使得世界上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希望谋求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为推广汉语教学,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将达到100所。

  4、教师小结:文化如桥,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加深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消除了误解,沟通了感情,也为相互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三、本课小结: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实行互利互惠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实践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意味着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及众多负责任的社会团体和亿万负责任、有爱心的国民。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更加意识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意义,既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努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中,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在求同存异****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四、作业 做书上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上)

  和平崛起

  负责任的大国

  是中文化热海外

  教后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