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正文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中国教育史(2)

来源:fjzsksw.com 2010-1-27 9:57:17

 

  9、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学发展的特点:

  a、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大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b、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c、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和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代有俄罗斯学堂。

  d、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

  e、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各种戒规严格控制了学生的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官学发展的特点:

  a、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官学。

  b、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经过一定的考核。

  c、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

  d、学校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e、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10、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b、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这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1、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到19世纪末,新式学堂仍属于开创时期,其特点是:学校尚无完备的教育计划、更无完备的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教育的窠臼;派遣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2、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

  1922年,民国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同年公布实施。史称“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13、试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a、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b、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c、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14、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

  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d、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15、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

  (1)、最突出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a、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

  b、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

  (3)、关于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并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16、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17、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第二,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第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第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五,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教育主张。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