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中考 - 福建中考 - 龙岩中考 - 正文

龙岩教育专家传授2019龙岩中考各科复习策略

来源:e龙岩 [2019-5-19]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2019年的福建中考即将来临,在仅剩30多天的时间里,学生们该如何复习迎考,并考出好成绩?现在,龙岩的教育专家传授中考各科复习策略啦,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语文

先利其器  后善其事

□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钧涛

 

初三语文复习,倘若能遵循语言规律,掌握一些实用而恰当的方法,是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面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希望对莘莘学子有一点裨益。


一、变背诵为默写

中考默写分值达12分,是一个权重很大的题目。有些同学平时只背诵,不默写,结果一到考场,提笔忘字,要不就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背诵为默写。背诵的随意性比较大,且注意力集中在“背”上,只有默写,才能既解决“背”的问题,又解决“写”的问题。

如何解决写错别字的问题?汉字构字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月”字旁与人的身体有关,“王”字旁与玉有关,“贝”字旁与钱财有关,“四点水”与火有关(如“煮”字),其它的诸如“三点水”、“提手旁”“石字旁”等等,基本上可以望文生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理解了这些形旁的义,就能大致锁定这个字的意义范围,再放回原文中,前后意脉贯通一下,错别字就能大大减少。


二、“追问式”审题法

有些同学主观题得分率不高,倒不一定是理解的问题,大都是审题问题。如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第9题:“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目,要我们回答的究竟是“采用了什么写法”,还是“琴音是如何高妙”的?第二问中,要我们回答的究竟是“怎样介绍”,还是“画作的奇妙之处在哪”?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审清楚,答题的指向就不清晰,答案的要点就不明确,得分自然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呢?追问式审题法可以帮助你做得更好一些。在审题时,连续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要我直接回答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有哪些?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内容、结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这个问题在文中的“特殊性”在哪儿?问题涉及了哪些人、哪些事?等等。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考虑周全了,再来答题,就不容易疏漏。


三、“关键词”答题法

答题的时候,先把第一印象跳入你脑海的关键词写下来,再运用上面的“追问式”审题法,每追问一个问题,只要与题目要求相关,就把你的答案中最感性的关键词写下来。接着,推敲、梳理、勘正写下的关键词,针对题目再次校正思维,理性分析。最后,围绕关键词编制答案。为什么要围绕关键词编制答案呢?因为:1.这样答题不容易跑偏,克服了信马由缰,无的放矢的毛病。2.靶向精准,省时省力。紧紧围绕关键词,表述上言简意赅,克服了绞尽脑汁还是不知从何下手的苦恼。3.便于复查。把关键词还原回题目,便于查找疏漏,及时补缺。因此,这种“关键词”答题法希望同学们好好掌握,用好了说不定能带来惊喜。


四、巧用“类比法”

这种方法用在病句修改上时有奇效,如去年中考试题中的第3(3)题:这样的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乍一读起来,这句子很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我们这时就可以用“类比法”来类比推谬。我们造几个类似结构的句子,比如:1.这样的活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提供了独特的优势。2.元旦文艺晚会热烈的气氛为我的才艺表演和获奖提供了特别的优势。3.幽静的环境给我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这些类比,把问题暴露出来,把谬误显影出来,修改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数学

梳理学习成果 提炼解题策略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周占锋

 

1. 梳理学习成果,厚薄收放自如

初中七~九年级学习领域有四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每块内容都分散在七~九年级的六本教材中,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有个生长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梳理,则仅是对初中所学知识一些支离破碎的认识,特别在综合性问题上,更是无从入手,总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在经历了一轮复习后,我们要把六本书由厚变薄,认清各知识块所包含的内容,再对照每本书的目录,把每一节的内容归结到各知识块中,只有这样,才能对三年所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如图形与几何涵盖了图形的性质、图形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主要是研究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的变化,包含了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投影;图形与坐标学习的是坐标与图形位置,坐标与图形运动。


2.探究学习模式,知识有机统一

理清各知识块的学习模式,人教版教材对各知识领域的编写都有一根主线,根据这根主线能找到知识学习的模式。如数与式的学习模式:定义一个概念,然后研究概念中各类元素的性质,再探究有关的运算法则。

如:有理数定义→数轴与绝对值、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再如:分式的定义→同分母、异分母→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通分与约分)。


3.掌握语言转换,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是数学学科的三种语言,如何从三种语言中获取信息,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特别在文字语言中进行数学抽象是建立代数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和函数模型的重要过程,而数学模型的构建离不开符号语言,而图形语言是对空间图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的最简要表达,只有掌握了三种语言间的转换,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例1.已知抛物线图象如图所示,从抛物线图象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①abc<0;②4ac-b2>0;③4a+c<0;

④  <a<1;⑤m(am+b)<a-b.


4.储备图形结构,活用基本图形

几何的证明与计算求值,往往是对通过基本图形的分解与叠加来找到解题策略的,

如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X型、A型、一线三等角,三角形的中位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四点共圆等等,都是几何的证明与计算求值中常用的基本图型,用好这些图型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找到有效的解题策略。如

例2.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延长线上一点,在DE上截取DF=AD,AF交于点G,若DG=9,EF=2.则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可通过延长线段、作垂线、旋转三角形、平移三角形等方法构建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并通过解题反思,感悟解题之妙策。


5.反思解题过程,提炼解题策略

解题经验的积累来自于每次艰苦的解题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多方位的思考与多角度的尝试,做题的目的是总结和积累解题经验,感悟知识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6.合理模拟考试,掌握考试技巧

适度的综合模拟试卷测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综合,规范解题格式,避免无谓的失分,调节良好的心态,树立信心必将能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结果。

 

英语

 

夯实基础  精准提分

□ 龙岩一中分校 简庆庆


在中考最后一个来月的时间里,英语该如何复习?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满自信  调整心态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自信能战胜自我、勇往直前、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中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的竞争,有了自信还要有好的心态,心态决定着状态。因此,自信+心态+努力=取得好成绩。

 

    二、 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根据自己实际把时间巧妙安排,每天坚持过好五道关:

1.听力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综合听力套题,隔一天练习一套或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选择的听其中的某一大题,注意听力技巧,听后及时分析习得。

2.单词关:每天坚持背10-15分钟的课标单词,记的时候多重感官参与,达到最大效率,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多重意思,因为考试中的难点特别是阅读理解往往是熟词新意,或一词多义,还要注意它的用法和习惯搭配。

3.情景交际关:大声朗读并记忆教材Section A & B,他们就是在真实情境中的交际,是很好的备考素材, 然后结合初中教材中24个专项话题进行系统强化。

4.看图写话关:掌握课本中出现的有文字相配的练习图画,给每幅图写出正确的句子,再结合专题训练,分析、理解考点并明晰错误之处,精准掌握。

5.书面表达关:每天坚持阅读教材中Section C & D两篇短文并思考每篇短文的篇章结构(总分总三段式:开头——简明扼要、点题;主体:——主题句、支撑句、语言表达形式;结尾——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提升、谚语、亮点)、词的用法、连接词、时态、固定搭配等的运用,培养语感、积累素材。同时关注时代热点,比如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中国梦等优秀短文的解读,同时还要结合复习内容,按话题类别开展综合写作训练(每周2篇),注意卷面的工整和美观。


    三、坚持做题  保持题感

每天坚持做题,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形成模式识别能力。

1.坚持完成两篇短文,一篇是阅读理解(上下文语境、细节事实、推理判断、数据推算、识图解题、主旨大意、常识、词义猜测、作者意图等)或回归题(上下文语境暗示、时间、空间发展顺序、故事情节发展等),做完后认真分析错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及时理解和巩固。另一篇是完形填空或短文填词(名词单复数,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名词,副词、形容词的词性转换和等级,虚词、固定搭配、特殊句型,6钟基本句型,上下文等),做完及时总结解题规律,梳理和强化解题技巧,并把正确的答案和短文读两遍,培养语感。

2.配合老师的复习进度,如实完成专题练习(时态、词性、词法、句法等)和综合套题(近三年质检题、模拟题和近两年真题)。


    四、突破错题  精准提分

1.建立一本错题试题集。集合一轮复习以来的各类专题和综合试题并装订成册,常翻看、常提醒,攻克错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精准提分。

2.建立一本备忘录。对典型题型、疑难易错易忘的问题随时记录,反复思考训练,使弱项变为优势。



道德与法治

夯实基础  关注时政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发平

 

一、研学考纲,明确方向

《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是命题的直接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范围、要求以及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详细说明,对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年是《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考的第一年,考生要学习、研究《指导意见》,在了解考试内容的同时,特别关注“试卷题型参考”;同时,要关注各地市近期中考质检试题及训练试题。通过研学,尤其是对2018年试题的研学(2018年试题是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考试特点和要求的认识,明确复习的要求和方向。


二、夯实基础,架构完整

1.根据要求,落实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对考查的知识点及每一知识点的考试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考生要根据考点具体要求进行复习,不必过多拔高或拓展。根据我省近年命题特点,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应把握重点、主干知识。教材复习的重点:两种教材版本交叉知识点;与时政热点相联系的有关知识点;能力层次要求比较高的知识点。纯“时事部分”复习的重点:“大事记”、“热点追踪”、“时事观象台”三个栏目。

2.盘点薄弱,细读精练。知识薄弱点是指考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还存在的缺陷,如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等。考生可反思自己对哪些知识还未理解、掌握及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中存在的错题、失分的题等。据此,建立起自己的小档案,最后阶段,集中精力,进行重点复习和针对训练,以争取补缺补漏,提高得分。

3.梳理知识,构建体系。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考生可通过对考点的纵横联系、图表梳理等方式,或以时政热点专题为线索将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归纳,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最后将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三、关注社会(时政),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考的一贯原则,考生最后阶段复习要多针对社会热点来开展。要了解近一年来,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抓住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将其与教材知识、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在复习时政热点时,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去分析、思考。分析其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交融。要配合老师以及借助相关教辅资料进行热点专题的复习、整理及专题训练。

今年关注的时政热点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设立海南自贸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庆祝建国70周年;嫦娥四号登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统一(台湾问题、澳门回归20周年)、民族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川藏铁路开工)、法治中国、国家安全等长效热点。


历史

重视训练实效 注意答题细节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卫平

 

    一、紧扣要求明方向

考生要熟悉考纲内容、考查要求和题型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明确每一模块的具体考查目标,各模块各阶段要掌握的知识点,弄清每个时期的中心内容,分清考点的掌握程度,哪些部分属于简单识记的基础知识?哪些考点需要多了解些线索?哪些是重点要求懂得理解和运用的内容?我们该分析、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考生要做到详略得当,心中有数。


    二、夯实基础不放松

省中考历史试题中基础部分还是占了相当比例。要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前提是基础扎实。因此,注重主干知识的强化巩固仍然是后阶段的基本任务。考生可采用简单实用的思维导图形式,加强对周年事件、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考纲中涉及的“概述”“说明”“认识”“理解”“感受”“体会”“分析”“简析”等层次知识点的精准记忆和掌握,明确考点所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比较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也需要用时间轴、表格等方式对古今中外历史知识进行纵横对比,提高历史时空观念的意识。


    三、训练实效要重视

要关注历史审题、解题的基本学科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解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要注意材料提供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回答问题时都离不开史论结合的要求。可适当限时性地做一些史料信息解读与概括类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通过做题,不断的总结经验,掌握审题、解题基本规律。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根据材料”,该题答案信息一般来自材料,考生可从材料中直接寻找并按设问要求作答;再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就需要结合材料阅读和调动所学相关知识综合进行作答。训练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考生要重点关注2017、2018年省中考卷的考查手段与方式,了解省命题基本格式与非选择题的设问层次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训练与省统考试题达成较高的契合度。还可适当关注2019年省各地市的质检卷,了解各地命题的角度与方向,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复习备考内容与目标。


    四、答题细节多注意

答题时的注意事项要多提醒自己。选择题的涂卡、非选择题的答题方式、按指定位置答题、各题不放空白、按要求规范答题、卷面整洁、层次清楚等,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特别注意如遇到答题卡的设置编排与我们平时训练不一样的情况时,要按平时的段落化规范要求进行答题。例如答题卡中的第31题的辨析部分、第34题的论述部分若没有写出“观点、理由”;“观点、论述”的字眼或提示语,考生自己要注意标注并换行;材料题一小题有两个及以上回答项目时,若没有断开的答题位置,要适当间隔等等。


物理

 

精准复习 高效备考

□ 武平县实验中学 温超峰

 

一、遵纲循本  夯实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复习时应以物理课本为基础,以“四清”为复习导向,掌握好必备知识。

清文本: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重对物理课本文字的阅读复习,要明确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科学方法,明确各章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清插图:中考试题中有不少插图,所以同学们要注重在对课本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张表再次仔细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见物讲理”的能力。

清实验:中考试题中实验部分占28%,同学们要再次认真梳理课本中的实验,对实验的目的、器材的选择、操作步骤、研究方法、实验结论等要重点复习。

清练习:对于课本后面的练习,同学们要认真地再动手做一遍。特别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对重点题型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尝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专题训练  提高能力

复习时还应重视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的作用是提高同学们运用必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同学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三大关键能力。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明确题中“给出什么?隐含什么?考查什么?”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对每一个答案的形成都要有一个精准的逻辑推理过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做到答题字迹工整、表达准确,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综合模拟  补缺补漏

复习冲刺阶段,同学们要注重综合模拟实战训练、补漏补缺专题训练、错题复习研究、回归课本等多种形式。要抓好抓实四个环节: 考、补、考、回 。

考:综合模拟考试是提高同学们心理适应、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要重点做好在心理适应、时间安排、审题技巧、解题思路,做题速度、做题质量及解题规范等方面的训练。

补:综合模拟训练后,同学们要及时订正考试中的错题,对易混点、易错点、易疏漏点要找到相应的拓展变式题加强训练,以突破难点。

考:即二次考试。隔3天后,同学们可对上次做过的综合模拟试题进行二次考试,要在比中考规定时间少20-30分钟完成,要在二次考试中磨熟考点、磨熟思路、磨出速度和磨出高分。

回:即回归课本,回归试卷、回归错题集。考前五天,同学们要回归课本、看试卷、看错题本等,总结考试经验。

总之,中考物理总复习,同学们应立足“四清”复习巩固必备知识,专题强化训练提高三类能力,结合综合训练总结解题规律,从而促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形成。


化学

抓重点 建网络 提能力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梓生

 

不少同学反映,初中化学知识杂多凌乱,难于把握重点,无法有效记忆。在中考考前30多天,如何自主复习、提升备考效益?


一、抓住考查重点

这里的“考查重点”,包含“哪些知识点是中考重要考点”“重要考点常从哪些方面进行考查”等两个方面。从近年中考试题看,“重点知识重点考”是中考命题规律。这里的“重点知识”,就是省颁“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规定需要达到“B”“C”认知要求的近50个知识点,如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式意义等。自主复习时,应在回忆基础上结合阅读课本,梳理总结这些重要知识点包含的内容,确保清晰、精准掌握。在此基础上,结合近两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认真总结各重要考点常从哪些方面进行考查、如何进行规范答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抓住这两个方面,就能确保复习、训练有方向,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二、建构知识网络

其实,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内在逻辑紧密联系。前面提到的中考重要考点,包含物质及其变化两大方面,自主复习时,要立足两大方面把握考点间内在逻辑。抓住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等方面,就可以把化学式、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物质的主要性质、物质的制备方法、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构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立足于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物质变化的条件性与规律性、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与定量处理,就能构建起物质变化的整体性认识。复习时如能根据教师教学思路和前述两大方面的自主建构,就能明晰知识间逻辑关系,建立完备知识网络,从而深入知识理解、提升记忆效果。


三、提升解答能力

为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真实的化学”“独特的化学”和“有故事的化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实验与探究等方面能力,中考试题往往以化学史实、新闻报道、科技创新、生产流程、图表装置等为情境素材编制试题。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有效获取情境中的有用信息。因此,同学们在研究试题时,首先要抓住试题情境中提供哪些新信息,新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新信息及其本质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块;其次,分析试题设问、明确作答要求,厘清作答要求与新信息及其本质、新知识块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再次,梳理试题答案包含了哪些应答要素、应答要素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用规范用语(术语)有逻辑地加以回答。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掌握此类试题的解答规律,从而提升解答能力。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3773考试网(琼ICP备12003406号) 公安备案号:46010502000134

本站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