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试题更贴近时代脉搏
解析教师:袁艳华(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2010年的中考生物学科的考查要求与2009年的基本保持一致。考查的内容范围为七、八年级(初一、初二年级)所学生物内容,其中七年级内容占35%左右,八年级内容占65%左右。试卷满分为50分,折算为20分计入2011年中考总分。考查用时50分钟。考查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生物考查与地理考查合场。
2010年的《中考指导书·生物》中增加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因”的考查知识点。这一知识点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解释凉拌黄瓜,盘子中会出现很多汁水的原因),又是学生进行高中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
《指导书》在部分例题和试题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如单元一初中七年级部分删减了第25题,增加了“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的实验操作题;单元四16题以“甲型H1N1流感”替换了“汶川大地震”的资料……调整后的试题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此外,七年级生物练习卷第28题,八年级生物练习卷第27、30两题,初中生物练习卷第27题也作了一定的改编。
复习建议:
1、全面梳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以及与高中衔接相关的知识,初步具备生物学的基本素养,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会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适度训练,总结技巧。按中考模式进行适度的综合模拟训练,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规范性。
历史 3.8%的考点作了微调
解析教师:金波(江苏省教院附属高级中学)
2010年南京市中考历史学科考查体现“稳中有变”的特点。
变化之处是:今年调整并明确了一些考点,占总考点的3.8%,少数考点的文字表达和难度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做了微调,使之更加精确、规范、明了。
《指导书》的知识点中,考查识记层次的知识点约占70%左右;能力方面的考查大约占30%。其中,考查要求在理解层次的占20%,在应用层次的占10%。
考点贴近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关注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复习建议:
以中考指导书为依据,对照教材,逐点落实每一考点,力求做到准确、全面、到位。准确,就是对每一个考点的内涵和要素定位准确清晰;全面,就是要梳理全面,没有遗漏和缺失;到位,就是要落到实处,不仅要说对,还要写对。避免因开卷考试而忽略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误区。
坚持专题复习的策略,注意专题的细化,打破中外历史的界限;注意对单元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另外,考生要关心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不忽略南京地方特色,把长效热点和周年热点相结合,以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思想品德 今年共59个考点
解析教师:李宝玉(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2010年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范围、方式以及要求与2009年基本保持一致,考试方式为开卷笔答,难度系数为0.7,全卷分值为60分。
考点在2009年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2010年中考考点共59个,按照教材的顺序分年级呈现,其中七年级16个,八年级17个,九年级26个,涉及到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方面的内容,包括了解、理解、应用三个能级要求。
从题型上看,2010年中考试卷仍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从题型赋分比例上看,单项选择题25题,共25分,约占41%,非选择题部分35分,约占59%。
从考试时间上看,2010年中考继续采用政史合卷120分钟的形式。
复习建议:
由于是两科合卷,在以往的考试中总有一些学生出现因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而影响成绩的情况,这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一些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存在误区,总觉得考试时可以翻看教材,结果对教材内容很不熟悉。鉴于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看书,在看书过程中,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对于重点内容,要抓住其中的基本含义和要点,并在要点中突出对关键词的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复杂的内容理出清晰的知识网络,并突出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做到“纲举目张”,不仅抓住了全部,还突出了重点。
地理 降低了训练难度
解析教师:张静(南湖二中校长)
2010年地理学科中考与2009年相比,基本要求没有变化,仍然定位为考查科目。
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三大部分构成。分值不变。难度系数为0.85左右。不会有偏题、怪题。考试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特别是读图能力的考查。
题型示例、综合训练部分适当作了一些调整。调整后:
1、降低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训练难度。
2、题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强调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复习建议:
关注生活,重视综合。复习进度安排上要合理、科学。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和节奏。
强调地理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复习,不要把复习面扩大,把知识内容挖掘得太深。
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能死记硬背。
学生要学会以地理的视角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