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②能够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④认识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②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园的中心对称性质。
④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战线上)且相等。
②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③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金分割。
②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③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④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⑤认了解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⑥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⑦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特殊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⑧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和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乡投影的概念。
②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③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④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像位置
①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②理解平面直角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③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④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等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③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 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三)统计与概率
1.抽样与数据分析。
①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②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③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⑤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⑥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⑧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⑨)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2.概率。
①能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及事件的概率。
②知道大量重复实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况,经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是指思想品德、历史两学科及新增生命生态与安全学科。
一、命题范围、依据和原则
命题以现行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重灵活性、实践性为原则,难度适中。
二、考试方法
试题满分为150分,闭卷笔试,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三、试题分值及比例
思想品德60分,其中基础题42分,中难题12分,难度较大题6分;
生命·生态·安全20分,其中基础题14分,中难题4分,难度较大题2分
历史70分,其中基础题49分,中难题14分,难度较大题7分。
四、题型及分值(总分150分)
1.文综单项选择题:80分(40小题,共80分)
其中思想品德,32分;生命·生态·安全,14分;历史,34分。
2. 思想品德:28分(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探究性学习型题)
3. 生命·生态·安全:6分(综合题)
4.历史:36分(材料解析题、综合题)
五、命题内容及要求
(一)思想品德考试内容及要求
1.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
2.在题型设计及试题的开放性等问题上,突出能力考查,在内容上,突出教育价值,要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和道德观点。
3. 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2017年5月1日-2018年4月30日)(约占4分),教科版九年级所学内容(约占56分)。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1)了解悠久的中华文明,考查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考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5)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即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6)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考查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振兴中华?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考查“三步走”战略,总体小康的特点(不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考查创造财富的途径、基础。
(4)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5)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考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二者的关系。
(6)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7)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8)理解税收的含义、特点,知道税收的作用。
(8)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单元 同在阳光下
(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考查弱势群体包括哪些人群?
(2)正确认识弱势群体,考查平等的内涵和意义。
(3)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4)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重点考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6)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7)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考察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8)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9)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10)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第四单元 又到两会时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5)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6)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7)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考查如何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8)通过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9)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
(10)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培养国家观念,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
第五单元 国策经纬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国情与国策的关系)
(2)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现实意义。
(3)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4)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5)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6)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考查相应的基本国策。
(7)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8)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9)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美化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考查怎么做?
第六单元 漫步地球村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知道维护和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了解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3)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4)初步了解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5)认识到缩小国际间贫富差距的紧迫性和加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
(6)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
(8)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能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
(9)知道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能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10)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地位和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1)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
(12)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勇于担当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
第七单元 新的旅程
(1)全面回顾与反思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2)感受浓烈的亲情、友情与民族之情。
(3)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4)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
(5)树立远大的志向,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为理想而奋斗。
(二)生命·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心理健康考试内容及要求
1、防溺水“七不两会”知识
“七不”、“两会”。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在上下学的途中下溪、河、圳、沟、水库、水坑、山围塘等危险水域游泳、游玩、嬉水;不盲目下水施救。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2、交通安全“三项严禁” “六不准”知识
(1)“三项严禁”。严禁无证驾驶摩托车、超标电动车、助力车;严禁乘坐超员摩托车、非法营运车辆等不安全交通工具;严禁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
(2) “六不准”。不准在车行道上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横穿;不准在道路中间招呼车辆;不准在车前车尾急穿;不准突然横穿马路;红绿灯闪烁时,不准进入人行横道。
3、消防安全知识
(1)火灾逃生常识。
a、当发生火灾时不要慌张,及时拨打119,说明起火地点、起火部位、着火物质、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条件允许的话并到路口接应消防车的到来。
b、如果火势不是太大还在可控范围内,我们可以协助扑灭刚起的火势,以免火势的扩大。
c、火势大的时候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要留恋财物,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者被子冲出去。
d、在浓烟中逃生,尽量弯着身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烟气的密度小,在上面),不要向狭窄的角落躲避。
e、如果身上的衣服已经开始着火,应迅速脱下衣服,来不及脱的应在地上打滚,将火压灭,切不可东奔西跑。
f、如果逃生路线被火封死,那么你还是老老实实在家等待救援吧,注意关闭门窗,堵住门缝,同时用水将门窗打湿,等待消防官兵的救援。
(2)灭火器的种类。
干粉式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使用方便、有效期长,一般家庭使用的灭火器都是这一类型。它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
泡沫式灭火器: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各种油类火灾和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性能高、毒性低、腐蚀性小、灭火后不留痕迹,使用比较方便。它适用于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火灾,还可扑救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和低压电器设备以及600伏以下的电器初起火灾。
(3)干粉灭火器基本使用步骤。
一摇:使用前要将瓶体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
二除:然后除掉铅封。
三拔:拔掉保险销。
四瞄:一手提着压把,一手握着喷管,瞄准火焰根部。
五压:在距火焰两米的地方,一手用力压下压把,一手拿着喷管左右摇摆,喷射干粉覆盖燃烧区,直至把火全部扑灭。
4、《环境保护》考试常识
a、环境的分类。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4.人为因素的破坏。
c.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面积锐减;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
D、资源的分类和主要的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主要的资源问题:(一)淡水资源短缺。(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三)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e、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
f、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减少“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清洁生产,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使用新能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有机农业;垃圾的分类处理、回收、循环再利用等。
5、心理健康知识
a、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b、适当调整目标方向,当事实表明某一目标的实现已不可能或可能性极小时,如能尽快对原定目标做出调整,改变一下目标方向,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c、辩证地认识挫折情境。面对挫折和失败要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客观地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要能够辩证地看待挫折,把它看作是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并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增长经验,锻炼意志。
d、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敬畏生命。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e、合理调节情绪。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f、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g、乐于学习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h、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i、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三)历史考试内容及要求
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教学内容的要求为考试依据,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约占20分)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不考古代史部分)(约占50分)的基本内容为考试范围。
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近代化的起步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等及其成就。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了解南昌起义,了解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史实。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4)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5)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6)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
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了解《神曲》,识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贡献。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3)了解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2.工业革命
(1)了解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制生产中的作用。
(2)了解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
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颁布的文件。
(2)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4.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5.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了解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爱迪生发明电器的史实,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6.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
(2)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7.科学与思想文化
(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了解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世界现代史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木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识记二战中的转折点。
(3)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了解欧洲联盟。
(2)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4.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理解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4)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5.科学技术和文化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理科综合
理科综合是指物理、化学两学科的综合
一、命题范围、依据和原则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注重基础性和物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适中。
二、考试方式
试题满分为150分,纸笔闭卷考试,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三、分值及比例
物理90分,其中基础题63分,中难度题18分,难度较大题9分;
化学60分,其中基础题42分,中难度题12分,难度较大题6分;
“基础题”的构成:是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包括认识、了解、记忆,简单理解和基本应用方面的内容。
“中难度题”的构成:是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领悟、理解、初步创新方面的内容。
“难度较大题”的构成:是指在熟练掌握、加深理解的前提下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内容。
四、题型及分值(总分150分)
(一)理化单项选择题:总分60分,(物理:36分,化学:24分)
(30个小题,每小题2分)
(二)物理题:54分
1.阅读填充题20分(20个空格,每空1分)
2.探究与解答34分(问答题、实验题、计算题)
(三)化学题:36分
1.阅读填充题14分(14个空格,每空1分)
2.探究与解答22分(问答题、实验题、计算题)
注意:本次不涉及理化知识综合应用题。
五、命题内容
(一)物 理
考试内容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不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应考察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考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能力;考察关于物理、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观念以及科学精神体现等。
第一部分:科学探究
重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命题将有适当的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结合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等进行命题。在一个物理问题中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某一要素或者若干要素。主要考察《标准》要求和课本中的实验探究。
第二部分:物质
包括: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三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
包括: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第四部分:能量
包括:理解能量、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机械能,内能,电磁能等的转化和转移。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命题比例:力学30%,电学40%,热学15%,其它15%。
(二)化 学
考试内容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不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应考察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过程和方法;考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的能力。
第一部分:科学探究
包括: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5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8要素21目标),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7点),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8个)。化学实验设计、操作、分析总结、实验报告书写能力;考察重点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命题将有适当的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结合与化学相关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等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一个化学问题中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中某一要素或者若干要素。这次主要考察《标准》要求和课本中的实验探究。
第二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
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第三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包括: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四部分:物质的化学变化
包括: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
包括: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常见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命题比例:身边的化学物质约40%;物质构成的奥秘约20%;物质的化学变化约30%;化学与社会发展约10%。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巴中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3月9日印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