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征求意见稿)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语文学科考试命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命题依据
命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和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7-9年级)(以下简称教材)为依据,结合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
二、命题原则
(一)体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命题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
(三)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命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命题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注重考查语文能力。命题要从识记、理解、分析、欣赏、运用与探究等能力要求出发,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能认准字形,能注音,了解汉字的基本意义,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汉字。书写汉字笔画清楚,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2.掌握课标附录3中的语法知识;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运用词语;正确运用句子表情达意。
3.了解教材教读课文中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了解课标附录2中推荐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学常识及主要内容。
5. 识记、理解课标附录1中为7-9年级学生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
(二)古诗文阅读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2.正确断句。
3.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5.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阅读材料一部分来自课内,另一部分来自课外。其中课内材料选自课标附录1中为7-9年级学生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的相应篇目。
(三)现代文阅读
1.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等。
2.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课标附录3中涉及的八种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不同体裁特点进行阅读,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分析其作用。
4.能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7.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8.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
(四)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力求有创意。
3.能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思想健康。
4.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进行写作,做到文从字顺。
5.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书写规范、整洁,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考试形式、时间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150分,共分四个部分:
(1)积累与运用 满分25分
(2)古诗文阅读 满分20分
(3)现代文阅读 满分45分
(4)写 作 满分60分
2.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五、题型示例
(一) 积累与运用
【例题1】请工整抄写。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析:本题考查“书写汉字笔画清楚,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的内容,测试学生运用能力。
【例题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念(xuán) 笨拙(zuō) 沉淀(diàn) 阴悔(huì)
B.拂动(fó) 管束(shù) 侵蚀(qīn) 清撤(chè)
C.主宰(zǎi) 拯救(zhěng) 疏忽(shū) 纽带(niǔ)
D.酷爱(kù) 参差(cān) 融恰(qià) 启蒙(méng)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能认准字形,能注音,了解汉字的基本意义,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汉字”的内容,测试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例题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 的姿态。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 没有一个人能够 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 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事不关己 所以 幸福 无视
B.心安理得 因为 幸福 漠视
C.心安理得 所以 幸运 无视
D.事不关己 因为 幸运 漠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运用词语”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例题4】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获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在莲池里采莲子呢。关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赞叹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着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在他们看来,那不是观赏的莲,而是维持生计的莲。
A.文中的“美姿”“赞叹”都是动词,“种莲的人家”是偏正式短语。
B.“大人小孩全在莲池里采莲子呢。”这个句子中的“莲子”作补语。
C.“那不是观赏的莲,而是维持生计的莲。”一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D.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我们”移到“永远”的前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语法知识、正确运用句子表情达意”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题5】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
B.《童年》中外祖父的染坊起火时,是外祖母把硫酸盐从火中拿出来的。
C.《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宋代诗人,字同叔。
答案:D
(2)班级举行“我愿与 交朋友”的读书活动。请从下面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他出自哪部名著,然后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2分)
备选人物:沙僧 鲁智深 星期五 阿寥沙 保尔·柯察金
我愿与 交朋友,他是《 》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是: 。(3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沙僧,《西游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沙僧一直忠诚地跟随着师傅,打点行李,问路化缘,冲锋陷阵。他为人忠厚,做事认真,我愿与他交朋友。示例二:阿寥沙, 《童年》。阿寥沙生活在弥漫着暴力和仇恨的家庭里,我愿与他交朋友,给他一些帮助,让他成长的路上多一些温暖和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教材教读课文中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了解课标推荐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学常识及主要内容”的内容,测试学生对教材教读课文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和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的名著内容的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题6】
古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
(2) ,江春入旧年。
(3)浮光跃金, 。
(4)《使至塞上》中,写出描写边塞雄起壮美景象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答案:(1)随风直到夜郎西 (2)海日生残夜 (3)静影沉璧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识记、理解课标附录1中为7-9年级学生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的内容,测试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二) 古诗文阅读
1.古诗欣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 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例题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欣赏能力。
2.古文阅读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 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不知音者,不可 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ǎ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例题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题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答案:①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②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答案: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于 物 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正确断句。”“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测试学生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题11】 【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测试学生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三) 现代文阅读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蔬为充。”这是对健康饮食的最早认识。我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各地都有特色美食,历朝历代也都有优良的美食传统。
材料二:
早餐应该包括以下四类食物:谷类、蔬果类、肉蛋类和奶类。同时,还要做到粗细搭配、软硬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和吸收。
注: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则早餐营养充足,质量很好;如果仅有其中三种,则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有两类或两类以下,则早餐质量较差。
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长期对午餐不重视,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肥胖,并易患消化道疾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晚餐吃得过饱过好都是不健康的。吃得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使胰腺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并且,晚餐以后人通常活动量小,会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就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容易诱发大肠癌。同样,晚餐吃得过好,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材料三: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业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可以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级和AA级。(标志见图1)
无公害农产品,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生产过程符合规定质量标准和规范的农产品。它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要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但这种标准比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要宽松。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个要求。(标志见图2)
有机食品,指在生产中未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促进生态平衡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来进行农业生产取得的农副产品。这代表着对食品安全的最高要求。(标志见图3)
(四)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图2
A级绿色食品标志(左)
AA级绿色食品标志(右)
图1
【例题12】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供应面包、豆浆、小米粥、红豆粥、咸菜的早餐,是品种丰富、营养充足、质量很好的早餐。
B.如果长期不重视午餐,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等,并易患消化道疾病、中风等。
C.晚餐吃得过好也是不健康的,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D.去超市购物,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中,如果要选择安全等级最高的,应该选择有机食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例题1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请简要概括我们在饮食健康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案:饮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选择安全食品。
解析:本题考查“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内容,测试学生分析、运用和探究能力。
2.记叙文阅读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例题14】请阅读选文③—16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③~④⑤~⑥⑦~⑨⑩~1213~16
概括内容母亲带我到田野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A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B
答案: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
说明:本题考查“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15】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能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课标附录3中涉及的八种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的内容,测试学生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例题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15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分析其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的内容,测试学生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例题17】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答案:(1)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2)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内容,测试学生欣赏、运用和探究能力。
【例题18】“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线索(2)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内容, 测试学生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3.说明文阅读
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但为什么没有灭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能力也更快。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例题19】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三代同堂对社会(或人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20】 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答案:(1)④段与⑤⑥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或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2)⑤段和⑥段的说明内容是按照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顺序说明的(或按照“研究”的时间顺序说明的)。
解析:本题考查“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21】 请写出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能根据不同体裁特点进行阅读,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分析其作用”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题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
B.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因样本进行研究。
C.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
D.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4.议论文阅读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奔波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我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而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了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沉沦,甚至患上了忧郁症。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无奈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经受苦难,那么,请记住:只有积极的面对无奈,才是真正的强者。
【例题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我们要积极面对无奈(我们只有积极的面对无奈,才是真正的强者。)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24】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B句的顺序与此对应。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例题2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的内容,测试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例题2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面对 的无奈, 。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答案:示例:韩愈面对不被重用的无奈,凭着坚毅和豁达成为一代文坛领袖;袁隆平面对科研受阻的无奈,凭着坚韧和执着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贝多芬面对失聪的无奈,凭着“扼住命运咽喉”的信念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面对身体残疾的无奈,凭着果敢和勇气成为青年的楷模。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能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内容,测试学生分析、运用和探究能力。
(四)写作
【例题27】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时间的列车上,爱从不缺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朋友真挚的爱,有陌生人无私的爱……请以“爱与时间同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有一个叫卡里亚斯的人,酷爱学习。他通晓音乐、演讲、军事、科学等各种知识。
有一天,他到山上的神庙去祈祷,不小心掉进了山谷。丛生的草木接住了他,他才得以保全性命。绝壁悬崖使他与世隔绝,他每日只能以野果、野莱为食。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却能在研究山谷的动植物与地形的过程中找到极大的快乐。后来,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燃火生烟,终为外界所救。
要求:①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类别
项目一类卷
56-60二类卷
51-55三类卷
46-50四类卷
41-45五类卷
41以下
内容
(30分)
28—3025—2722—2419—2119以下
切合题意
思想健康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切合题意
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基本合题意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感情较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欠明确
内容不具体文不对题
不知所云
语言
(20分)19—2017—1815—1613—1413以下
语言流畅
没有语病语言通顺
没有语病语言较通顺
偶有语病语言不通顺
语病较多文理不通
语病严重
结构
(10分)109877以下
结构完整
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条理较清晰能分段
条理较清晰结构较混乱
条理不清晰结构混乱
不能完篇
1. 书写工整美观,涂抹现象较少,加1-3分,加到满分为止。
2.错别字每三个字扣1分,最多扣3分。
3. 未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扣1-2分。
解析:本题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种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试题允许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化的写作空间。试题在考查学生针对不同写作目的和对象,抒发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了真善美的情怀。测试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