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解析
36.【答案】B。古巴比伦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解析:文段通过介绍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在制作黏土代币中的一些变化引出了文字的产生,即文段主要介绍的是古巴比伦文字是如何产生的,故本题答案为B。
37.【答案】A。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史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了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紧接着又说明了根据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所掌握的南迁具体情况——3世纪开始,唐代迅速增长,13世纪达到高峰,之后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A。
38.【答案】D。“天池”现在的含义与《水经注》相一致
解析:《庄子》中提到的天池指的是寓言中的海,不是天山天池,A项错误。由文段的第二三句可知,此处只是拿郦道元作为例子,并没说他首先用“天池”指称山原上的湖泊,B项错误。文段没有提及山西宁武县管涔山上的天池趋于干涸,C项错误。D项说法与原文相符,当选。
39.【答案】B。孙权营建的石头城靠近长江
解析:由整个文段来看,石头城并没有多次搬迁,A项错误。由第三句至第五句内容可知,B项正确。由文段的最后一句可知,C、D两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40.【答案】A。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
解析: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为中心句,后面分说。概括第一句内容可知,文段主要说明了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故本题答案为A。
41.【答案】C。加强和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搭配,四个选项中能与“宏观调控”搭配的只有“加强和改善”。且这两个词语意思与上下文所讲内容相符,故本题答案为C。
42.【答案】B。普查的主要目的
解析:从第一段所讲内容来看,它主要说明的是通过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所要达到的效果,即普查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B。
43.【答案】D。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http://bj.offcn.com/
解析:文段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主要说明了普查工作组织实施的原则,概括这两段内容可知,该原则即为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故本题答案为D。
44.【答案】B。巩固和拓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固定搭配,四个选项中与“成果”搭配只有“巩固和拓展”。故本题答案为B。
45.【答案】A。《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解析:文章开篇点题,指出“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故最合适的标题为《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A当选。
46.【答案】A。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解析:由“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有别于中国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可知,C项正确。由“在语言的交流过程和在对传统媒体的阅读过程中,人们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预期。北京中公教育这种求新的心理预期使得年轻人难以坚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语言本义”可知,B项正确。由“汉语本身就是一种一字多义,一词多义,适用语境非常宽泛的领会式语言……”可知,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
47.【答案】D。使用方言词
解析:由“他们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可知,A、C正确。由“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可知,B项正确。文段未提及网络新词是否包含方言词,故本题答案为D。
48.【答案】D。去踩一下
解析:由“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可知,作者批判的网络语言为D项。
49.【答案】C。与传统语言并存
解析: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可知,网络语言会与传统媒体共存,C项与此相符,当选。A、D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与传统语言融合”与原文“相互渗透”的说法不符。故本题答案为C。
50.【答案】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了网络语言的兴起以及原因,接下来论述了网络语言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最后预测未来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会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并存。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网络语言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A项与此相符,当选。B、C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D项范围过于宽泛,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51.【答案】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
解析:由文段第一段可知,A、B、D三项表述都错误。由“此后多年,对变态反应的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可知,C项正确,当选。
52.【答案】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解析:从后往前推,“这个问题”指的是“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的机制”,即变态反应的机制。故本题答案为A。
53.【答案】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解析:由第三段可知,玛吉·普罗菲特对变态反应做出了一种非主流的解释:将变态反应视为一种有益的反应。故本题答案为B。
54.【答案】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
解析:由“‘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厉、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可知,本题答案为D。
55.【答案】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解析:由文段最后一段“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可知,作者意在强调过敏反应也不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故本题答案为A。
56.【答案】A。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
解析:由第3段的“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可知,杜牧认为《孙子兵法》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故本题答案为A。
57.【答案】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解析:由“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可知,本题答案为B。
58.【答案】A。《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解析:由“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可知B、C、D正确。文中并未提到《孙膑兵法》的作者是孙膑。故本题答案为A。
59.【答案】D。简册特征
解析:由“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确定银雀山汉代竹简年代的依据是简册特征,D项当选。
60.【答案】B。银雀山汉墓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解析:文段提出了前人的看法莫衷一的历史之谜: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是兵书留世?接着提出了20世纪70年代银雀山的考古发掘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即: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得到印证,《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北京中公故文段的中心是银雀山对于解开孙武与孙膑之谜的作用,B项当选。
61.【答案】B。大蓝碟的灭绝是因为人们为制作标本而过量捕捉
解析:由“且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碟被制作成标本……进入汽车时代,到大蓝碟栖息地更加方便,有的地方的大蓝碟已经绝迹……”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有人呼吁保护它……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可知,A项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大蓝碟数量稀少,但不等于其“难以捕捉”,故C项说法有误。由“九年之后,保护区内的大蓝碟种群灭绝了”可知,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