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等重要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还承担着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区域通信枢纽、世界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学科中心[WDC-D(M)]和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职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前身是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2004年7月12日,经中编办批准为“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开始独立运作,人员编制310名,2005年3月17日,更名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一、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一)业务机构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下设运行监控室、通信台、高性能计算室、资料服务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气象数据研究室、系统工程室、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等业务机构。各业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运行监控室:负责气象通信(广域网络、局域网络、INTERNET、卫星广播、国内外通信系统)、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管理与服务(数据库、门户网站)、电视会商等实时业务系统的统一运行监视、控制、日常运行维护;负责实时业务变更、应急业务实施和业务运行质量统计;承担电视会商、运行监控等相关业务系统建设和管理;负责机房安全监视和管理。参与局域网和INTERNET网的建设,承担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用户技术支持;负责机房内各种托管技术系统的运行监视。参与业务项目、工程建设项目业务验收测试及验收工作。负责制定相关业务系统技术规范,承担对全国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2、通信台:承担国际气象通信、国内气象通信、省际数据共享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技术支持;承担WMORTH/GISC职能及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技术工作;承担全国地面广域网、卫星数据广播、应急通信等业务系统建设、技术支持;承担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建设和技术支持;负责相关通信业务新增功能的开发;负责相关业务系统信息安全规范制定和实施管理;负责制定相关业务系统技术规范,承担对全国的技术指导工作。
3、高性能计算室:承担国家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建设、维护和用户支持;负责国家级公共存储系统建设和技术支持;承担数值预报国家级存储系统的建设和技术支持;负责并行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承担数值预报模式并行计算与支持服务;负责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相关的支撑软件系统的建设和用户支持;负责数值预报产品的存储管理、服务和用户支持;负责气象部门计算资源整合和共享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负责实施资源分配管理;承担局域网和INTERNET网的建设和技术支持;负责相关业务系统信息安全规范制定和实施。承担“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职能;负责制定相关业务系统技术规范,承担对全国的技术指导工作。
4、资料服务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负责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服务及用户技术支持;开展数据质量控制及数据质量评估业务;负责数据目录整理和维护;负责气象资料整理和归档管理,负责历史资料数字化工作;负责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及用户技术支持。承担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运行,承担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自动制作工作。负责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建设和运行。承担全国气象资料管理与服务技术指导工作。承担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的工作。
5、气象数据研究室:承担气象资料质量控制、评估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负责资料标准格式制定和应用解释;跟踪国内外气象资料加工处理新技术,负责气象数据的加工处理、数据分析算法研究,承担数据产品研制及试验评估;开展气候资料均一性检验、资料插补和序列订正以及气候资料整编;开展多源资料融合处理技术研究,研制高级数据产品加工算法;负责气象资料业务的技术指导工作。
6、系统工程室:牵头组织气象信息技术、气象信息科学等重大前沿科技问题预研,负责全国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相关的发展规划;牵头重大信息网络系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编制以及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拟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系统集成、联调测试、系统验收等技术方案,组织拟订设备(软件)采购技术要求;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协调、质量监督和技术把关。
7、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承担机房场地、电力、空调、照明、消防等系统建设、运行监控,以及大楼电力、供水、照明等环境设施的维护;负责局公用电视、程控电话、园区因特网等资讯系统建设、运行及用户技术支持;承担大院通信管道维护、管理等工作。
(二)管理机构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退休干部办公室等5个管理机构。
二、主要的业务系统
(一)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国内领先的超级计算中心之一,计算能力一直名列国内前茅。
2000年7月25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以国产神威-1高性能计算机为基础成立的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使用,谱写了中国气象局对外免费共享计算资源的新篇章。该系统理论计算能力达到3840亿次浮点运算/秒,是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多年来,在满足气象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面向社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为石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门共80多个外部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共享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4年9月,引进了计算能力达到21万亿次浮点运算/秒的IBM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当时在国内排名第一,在世界高性能计算机能力排名中也处于领先地位。该系统不仅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等业务模式运行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研究、模式研发与改进等多项科研任务的主要计算平台。截止到2009年12月,整个系统共有624个用户,系统的CPU平均利用率接近70%,繁忙时超过80%,存储资源利用率也达到70%左右。
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建设了一套峰值计算能力为15.75万亿次每秒的过渡期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神威4000A系统,目前,神威4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运行应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_AR5)模拟实验任务BCC_CSM模式作业,并同时满足中国气象局天气数值预报,包括GRAPES_RUC、GRAPES云分辨率模式等其他科研任务的计算需求。在2009年,神威4000A系统参与了国庆60周年以及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到2009年年底,神威4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已有用户46名,至12月份,全系统月平均利用率已超过50%。
IBMCLUSTER1600神威SW4000A
(二)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
气象资料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是气象业务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支撑平台之一。该系统2004年投入建设,2005年汛期实时数据库投入业务试运行。整个系统由高性能服务器、光通道交换机、64TB的磁盘阵列、1PB的自动磁带库以及数据库系统、分层管理和迁移管理等配套软件组成。业务应用部分由实时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共享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构成,分别完成对国家级实时业务系统、部门内各专业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用户等各方面的气象资料管理和服务;同时为数值预报业务和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机群提供存储空间管理服务。
(三)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主干网上的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RTH),承担着全球实时气象资料收集、交换、产品分发和实时气象资料共享等任务。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德国奥芬巴赫、俄罗斯莫斯科、日本东京等RTH连通电路,同时与韩国首尔、印度新德里、泰国曼谷、蒙古乌兰巴托、越南河内、朝鲜平壤、以及欧洲卫星气象组织连通电路,负责全球气象资料实时交换业务。目前正在运行的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日接收数据量超过5GB,日发送数据量约为4.5GB,其整体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比第二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有一个质的飞跃,是中国气象局面向未来,适应GTS发展计划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是中国气象局于2002年底正式批准建设的项目,它是中国气象局面向未来,适应GTS发展计划的新一代通信系统。该系统于2005年投入业务化运行。
(四)中国气象局全国宽带通信网络系统
中国气象局全国宽带通信网络系统是气象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整个系统包括网络传输分系统和数据处理分系统两个部分。网络传输分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为中央节点,31个省/直辖市为分支节点的一级骨干网络;以省会城市/直辖市为中央节点,以地市/区为分支节点的二级网络。2009年,全国气象宽带主干网络MPLSVPN系统线路进行了升速,实现了国家级100Mbps,区域中心8Mbps,一般省6Mbps的接入速率,标志着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五)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