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公立医院服务量收缩到70%,民营医院的服务量要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民营医院有将近两倍的增长空间。
【标准表述】
时下,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中等消费群体崛起、医保保障水平提高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公立医院垄断市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却制约了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供需缺口在医疗服务市场中表现得颇为明显,推动社会资本办医也尤为迫切。
人才短缺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短板”。由于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势,民营医院即便开出数倍于公立医院的年薪,也不易吸引其业务骨干。
民营医院的土地都是按商业用地购买的,成本很高。其土地、房产不能抵押贷款,导致融资成本远高于公立医院。此外,营利性医院所得税高达25%,并且难以纳入医保定点。
【具体措施】
一、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二、将公立医院部分医疗资源挪出“体制内”,去满足社会上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三、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医保定点、税收减免等方面进一步“松绑”,简政放权,为民营医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强对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管,从重惩罚医疗欺诈行为,最大限度公开医疗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公众知情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