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在自然之中,它便能够充实和强化自然美,并产生画龙点睛的妙趣,使其更生动,更具魅力。庐山便是这样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五老峰、香炉峰等,山间经常云雾弥漫,所以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春季漫山桃花、杜鹃盛开,夏季气候凉爽,秋季天高云淡,寒冬银装素裹。
在季节变化上,庐山则夏季凉爽,秋季早到,冬无酷寒,春则晚来。在庐山,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诗云:“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陷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值得一提的便是庐山的一个重要景区,不可不游哦!
(2)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山势雄伟,境内平均海拔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井冈山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
井冈山有以下奇观:
井冈山十里杜鹃长廊:登上笔架山,只见左右两侧的山脊上,生长着高大而挺拔的杜鹃花树,形成长达十余里的杜鹃林带。这里集生着猴头杜鹃、江西杜鹃、红毛杜鹃、鹿角杜鹃、三叶杜鹃以及马银花杜鹃。每年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把整个山峦装点得如同彩龙玉带。
井冈山十里台湾松:笔架山上素有“十里杜鹃十里松”的说法。沿着杜鹃长廊走,有成片的台湾松。这些松树平展、刚劲、挺拔、卷曲、盘旋,似凤凰归巢,如飞龙人海,有的像蘑茹,有的似大、小松岛更是奇松集中的景点。一棵棵台湾松如巨龙起舞,凌空飞腾。
井冈山凌空看日出:清晨,远处天边霞光万道,朝阳渐渐露出脸来,似娥眉,似金盘,似火球,金光灿烂,照耀着千山万水,阡陌田园,充满诗情画意。
井冈山观十里云海:碰上阴雨天气,可观数十里的大云海。有时茫茫无际,犹如波涛万里的大海;有时云雾在山头缭绕,在山谷中翻腾,座座峰峦,似星岛,又似航船;有时云雾峰拥而至,又突然跌落深谷,形成汹涌澎湃的瀑云;有时朵朵白云轻轻飘拂,仿佛孤帆远影。
井冈山珍稀植物:笔架山的植被,属亚热带植物群落,这里除杜鹃林、台湾松外,还生长着许多珍稀的木本树种,有国家一线保护植物香果树、二级保护植物铁杉;还有珍贵的冷杉、白豆杉、红豆杉、福建柏、绣毛含笑、井冈厚皮香等。特别是冷杉、福建柏成片生长,绝大部分已有二三百年历史。
(3)三清山
三清山国家公园位于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三清山国家公园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三清山国家公园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国家公园。三清山国家公园南北狭长,约56平方公里,由于长期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国家公园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
三清山国家公园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自晋朝葛云、葛洪来山以后,便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最先在三清山国家公园修建道观的为唐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唐僖宗时(873~888年)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国家公园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
到宋朝时,其后裔王霖捐资兴建道观,成为道家洞天福地。延至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王霖后裔王祜又在三清山国家公园大兴土木,重建三清宫。从登山处步云桥直至天门三清福地,共兴建宫观、亭阁、石刻、石雕、山门、桥梁等200余处,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其规模与气势,可与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国家公园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4)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石窟风景区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个岩洞顶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
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通天岩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张学良与凤四小姐曾在西安事变后变蒋介石软禁在此,至今还留有他们住的房间遗址.
另外蒋经国曾任赣州行署领导,经常会来通天岩避暑.日本侵略者入侵赣州时,蒋经国带领国民党驻军积极抗日,深得赣州人民民心.至今通天岩仍保持着他办公遗址。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