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一行三会”已出台51条金融创新举措,紧紧围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交易、外汇管理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线放开”和“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监管模式。“有此吸引,自贸区入驻了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2000多家金融服务企业,启动实施了一批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创新业务。”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扬说。
而自贸区第一个国际板——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国际板日前正式上线交易,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消费大国,终于有了平台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黄金的中国价格。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认为,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自贸区已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试”出创新创业新活力
青年股东企业近4900家,80后、90后成主力
谈到自贸区的吸引力,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笑言,自己是“挤”进来的。
“80后”钟涛,2010年创办巍诺商务服务公司。“自贸区成立前,我们每年代理登记的企业几十家,这一年,我们一下子做了600多家!”他说,创业的主力正是一群“80后”,“尤其是新型业态的企业,年轻人更多。”
章名晖则更年轻。“90后”的他,今年1月刚从英国硕士毕业。看到上海自贸区成立,立刻请国内朋友替他了解情况。2月,就成了自贸区里“小老板”,办起一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我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外向型、国际化地区。”小章说,因为家人在广州做印刷包装产品,希望走向国际市场,自贸区作为离世界最近的开放“桥头堡”,是最好的创业之地。
上海工商自贸分局企业登记注册科副科长王连凤说,自贸区一年新设内资企业超过1万户,私营企业约占70%;而7000家私企中,拥有35岁以下股东的近4900家,差不多也是70%。两个70%,让她大呼意外,“真没想到,年轻人成了自贸区创业的主力军!”
“试”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改革成果正跨越围栏,21项成果已向全国推广
制度创新的“花”,光“香”在小小自贸区的墙内,意义不大。必须可复制可推广,才不辜负中央的殷切期望,才能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国家战略意义。
3月以来,自贸区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投资管理方面6项、贸易监管9项、金融创新6项。还有30多项创新制度,正在评估中,条件成熟后也会有序推广。
外企特别关注负面清单和备案制管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说,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制已在全国推广。今年4月、5月两个月,对全国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实行以普遍备案加有限核准的管理模式。92%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备案,大大提升了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国家工商总局则一直忙着梳理自贸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创新措施,分期分批在全国复制推广。3月1日始,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措施,如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统一营业执照样式等在全国全面复制推广。
8月,海关总署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推出的海关监管创新制度。
金融领域创新提速。人民银行已在全国推广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部分改革事项。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推广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等3项改革。银监会也在全国推广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外设立子公司等改革。
自贸区的创新改革成果,正在跨越围栏,走出上海,布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