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四川省旅游学校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教师A(中国古代文学)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应用文写作》
(一)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1.应用文、应用写作、文书、公文、文件的概念;
2.应用文与应用文体、文书、公文、文件的区别;
3.应用文的微观和宏观特点;
4.应用文的主要功能
(二)应用写作的要素---责任者
1.应用文写作者的类型及种类;
2.应用文文本作者的类型;
3.应用文的发文者、收文者在文本中的体现;
4.应用文发文者的性质,重点理解党委及其部门、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团体;
5.应用文读者的种类及体现;
6.法定作者的体现形式;
7.公文的发文者与收文者之间构成的关系;
8.应用文读者的特殊性;
9.以个人名义出现的应用文写作者的类型和标识的特殊要求、原因。
10公文常见的发文形式和发文方式。
(三)应用写作的要素---内容、文本
1.应用文主旨的类型;
2.应用文文本的类型;
3.公务应用文文本的特征;
4.私务应用文文本的特征;
5.应用文语言的特殊性和简称、统括形式;
6.应用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解决的问题;
7.应用文主旨、材料的特殊性;
8.应用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9.应用文语体、语境、语序的特殊性;
10.应用文模糊语言的特点和常见模糊语言种类;
11.应用文常见文本的格式组成;
12.应用文小标题制作的原则;
13.应用文中数字使用的情形;
14.应用文结构层次序数;
15.应用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6.应用文的小标题制作。
(四)应用写作的物化过程
1.应用写作的客观动因;
2.应用文文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3.应用文撰制提纲常用的方法;
4.应用文修改的对象;
5.应用文常见的思维方式及其特殊性;
6.应用文叙述的变形、视角、表现手段、叙事道德;
7.应用文的说明、议论方法;
8.应用文的文风问题;
9.应用文文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0.应用文常用的叙述方法、叙述人称;
11.公文的基本发文处理程序;
12.应用文文种选择的方法及其使用;
13.公文的发文处理程序。
(五)公文概述
1.文种的概念;
2.党政公文的主要类别;
3.行文规则的概念;
4.批转、转发与印发的性质;
5.公文格式的性质、组成及其有关概念;
6.批转、转发与印发的功能;
7.公文写作对格式的要求;
8.公文文种的确定与选择方法;
9.批转、转发与印发的差异;
10.党政共用公文、只有党使用而行政不使用、只有行政使用而党不使用的公文种类;
11.党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12.批转、转发与印发的写作机构及注意事项;
13.公文文种的选择与确定;
14.党政公文的行文规则;
15.批转、转发与印发类公文的写作;
16.公文格式及制作特殊要求,尤其对公文标题能熟练制作;
17.判断、修改公文的格式错误。
(六)指挥性公文和公文的指挥功能
1.指示、命令、决议;
2.命令的分类;
3 .决议的分类;
4.指挥性公文的特点;
5.指示的特点;
6.命令的使用范围;
7.指挥性公文主体写作思路;
8.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9.决议与决定的区别;
10.指挥性公文和具有指挥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及其区别;
11.指挥性决定和指挥性规定的写作要点;
12.指挥性公文的主体写法;
13.指示、命令、决议的写作。
(七) 部署性公文和公文的部署功能
1.决定的分类;
2 .通知的分类;
3 .意见的分类;
4.部署性公文的主要特点;
5.决定的使用范围;
6 .通知的特点和作用;
7 .意见的特点和作用;
8.部署性公文主体的写作思路;
9 .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10. 通知与指示、通知与批复的区别;
11.部署性公文和具有部署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12.部署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3 .决定、通知、意见的写作。
(八)知照性公文及公文的知照功能
1.公告的分类;
2 .通告的分类;
3 .公报的分类;
4.会议纪要的分类;
5.知照性公文的特点;
6 .公告的特点、使用范围;
7.通告的特点;
8 .会议纪要的作用、特点;
9.通告与公告、通告与通知的区别;
10.公报与公告、公报与简报的区别;
11.会议纪要与会议决议、会议纪要与会议简报、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12.知照性公文和具有知照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13 .知照通报和知照通知的写作注意事项;
14.知照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5.公告、通告、公报、会议纪要的写作。
(九) 报请性公文及公文的报请功能
1.请示的分类;
2 .报告的分类;
3.报请性公文的特点;
4 .报告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5.议案的特点;
6.报请性公文主体写作思路;
7 .请示的适用范围;
8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9 .报告的一般结构;
10.议案写作的注意事项;
11.报请性公文和具有报请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12. 几种常见报告的写法;
13.报请函和报请意见的写作注意事项;
14.报请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5.请示、报告、议案的写作。
(十) 批答性公文及公文的批答功能
1.批复;
2 .批复的分类;
3.批答性公文的特点;
4 .批复的特点;
5.批答性公文主体写作的思路;
6 .批复写作的注意事项;
7.一般公文格式和信函式公文格式的区别;
8.批答性公文和具有批答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9.具有批答功能的公文写作注意事项;
10.批答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1 .批复的写作。
(十一)奖惩性公文和公文的奖惩功能
1.通报;
2.通报的分类;
3.奖惩性公文的特点;
4.通报的作用;
5.奖惩性公文的主体写作思路;
6.通报与通告、通报与通知、通报与简报的区别;
7.奖惩性公文和具有奖惩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8.奖惩命令和奖惩决定的写作注意事项;
9.奖惩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0.通报的写作。
(十二) 法规性公文和公文的规范功能
1.条例、规定;
2.法规性公文的特点;
3.条例的特点;
4.法规性公文的主体写作思路;
5.条例的适用范围;
6.条例和规定的区别;
7.规定的适用范围;
8.法规性公文和具有规范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9.法规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10.条例、规定的写作。
(十三) 商洽性公文和公文的商洽功能
1.函;
2.函的分类;
3.商洽性公文的特点;
4.商洽性公文的主体写作思路;
5.函与通知、函与请示的区别;
6.奖惩性公文和具有奖惩功能的公文的主要文种和区别;
7 .奖惩命令和奖惩决定的写作注意事项;
8.商洽性公文主体的写法;
9.函的写作。
(十四) 事务文书
1.事务文书、事务文书的特点、事务文书的分类;
2.事务文书的功能;
3.事务文书的写作要领。
(十五) 规约类文书及文书的约束功能
1.规约类文书、办法、章程、细则、准则、守则、规则、制度;
2.规约类文书的种类、功能;办法的特点、办法的种类;章程的特点、章程的作用;细则的作用、细则的特点;
3.规约类文书的派生性;
4.规约类文书的基本写法、基本结构类型;
5.办法的写作、章程的写作、细则的写作。
(十六) 计划类文书及文书的筹划功能
1.计划类文书、规划、纲要、设想、大选、要点、安排、计划、实施方案;
2.计划类文书的功能、分类;实施方案的种类;
3.不同计划类文书之间的关系、;计划的作用、实施方案的特点;
4.计划写作注意事项、实施方案的作用;
5.计划的写作、实施方案的写作。
( 十七)总结类文书及文书的评价功能
1.总结类文书、总结、述职报告;
2.总结的种类、述职报告的种类;
3.计划和总结的关系;总结写作注意事项;述职报告特点;述职报告的作用;述职报告写作注意事项;
4总结正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要领;
5.总结的写法、述职报告的写法。
(十八) 信息类文书及文书的交流功能
1.信息类文书、调查报告、简报、简报按语、汇报材料;
2.信息类文书的特点、信息类文书的功能;调查报告的特点、调查报告的作用、调查报告的种类;简报的特点、简报的种类、简报的作用;汇报材料的特点、汇报材料的作用;
3.信息类文书的种类、调查报告与总结的区别、简报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汇报材料与报告的区别、汇报材料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4.信息类文书的基本写发法;简报写作注意事项;汇报材料写作注意事项;
5.调查报告的写法、简报的写法、汇报材料的写法。
(十九) 讲话类文书及文书的宣讲功能
1.讲话类文书、讲话稿、开幕词、闭幕词、演说词;
2.讲话类文书的特点、讲话类文书的种类;开幕词、闭幕词的特点、种类;开幕词、闭幕词的作用;演说词的种类;
3.讲话稿写作注意事项、演说词写作要求;
4.讲话类文书的基本写作格式;
5.讲话稿的写作、开幕词的写作、闭幕词的写作、演说词的写作。
(二十) 记录文书及文书的载记功能
1.记录类文书、电话记录、会议记录、接待记录、大事记;
2.会议记录的特点、会议记录的分类;电话记录的作用;
3.会议记录写作注意事项、作电话记录注意事项;
4.会议记录和电话记录的格式;
5.会议记录的写作、电话记录的写作。
(二十一) 私务文书
1.私务文书;
2.私务文书的功能、私务文书的种类、私务文书的特点;
3.私务文书与公务文书的区别。
(二十二) 合同类文书及文书的商约功能
1.合同、协议、意向书、经济合同、要约、承诺、标的;
2.合同类文书的功能、合同类文书的特点、合同类文书的种类、经济合同的特点、订立经济合同的原则、经济合同的基本内容;
3.经济合同的种类、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经济合同的写作要求;
4.经济合同的结构;
5.经济合同的写作。
(二十三) 法律类文书及文书的诉求功能
1.法律文书、起诉书、答辩状;
2.法律文书制作的总体要求、起诉状的种类、答辩状的种类;
3.答辩状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4.起诉状的格式、答辩状的格式;
5.起诉状的写作、答辩状的写作。
(二十四)信电类文书及文书的交际功能
1.信电文书、贺信、申请书、自荐书、求职信、倡议书;
2.信电文书的功能、贺信的特点、贺信的种类、申请书的特点、申请书的种类、倡议书的特点、倡议书的作用、倡议书的种类、电子邮件的功能、
3.自荐信或求职信写作的要求;
4.信电文书的基本写法、电子邮件的文本特征;
5.贺信的写作、申请书的写法、自荐信(求职书)的写作、倡议书的写作。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先秦文学
1.《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先秦历史散文
3.先秦诸子散文
4.屈原与楚辞
(二 )秦汉文学
1.秦及西汉的散文和辞赋
2.司马迁与《史记》
3.东汉抒情小赋
4.汉代乐府民歌
5 .汉代文人诗和五言诗的起源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1.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
2.太康诗风与左思风力
3.陶渊明
4.南北朝乐府民歌
5.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6.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南北文学的融合
7.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四) 隋唐五代文学
1.隋代诗歌及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2.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创作实践及其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3.孟浩然、王维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4.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
5.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个性
6.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元稹、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8.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9.杜枚的咏史诗和抒情写景绝句.
10.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1.唐代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晚唐五代词
(五)宋辽金文学
1.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杰出成就
2.王安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晏殊、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
4.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5.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6.秦观词的创作特征
7.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8.李清照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9.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影响
10.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
11.姜词的特色及代表作
12.江湖诗派及其创作特色
13.文天祥的爱国诗
14.宋话本的代表作及其艺术成就
1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主题的改变及
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六)元代文学
1.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王实甫与《 西厢记》
4.白朴、马致远
(七)明代文学
1.明初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2.汤显祖与《牡丹亭》
3.《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4.《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5.《西游记》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
6.《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7.“三言”“二拍”与明代的拟话本
(八)清代文学
1.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2.吴伟业和“梅村体”
3.王士祯诗歌创作的得失
4.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5.李渔的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
6.洪昇和长生殿
7.孔尚任和桃花扇
8.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9.林外史的创作主旨、讽刺艺术及独特的艺术结构
10.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文学地位和影响
11.说唱文学的盛行:弹词唱本、鼓词和“子弟书”
12.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13. 桐城派的创作主张及审美标准
参考资料:
1. 《中国文学史》1—4册,袁行霈编,高等教育出版;
2.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应用文写作》,徐中玉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
教师B(英语语言文学)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单选 ☆ 阅读 ☆翻译 ☆ 写作
考试大纲
参考人员应具备较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句子结构有较好的把握,熟练掌握大学阶段要求的基本时态和语态,掌握本参考书中不带▲符号的词汇。
Unit 1 Ways of Learning
Unit 2 Values
Unit 3 The Generation Gap
Unit 4 The Virtual World
Unit 5 Overcoming Obstables
Unit 6 Women, Half the Sky
Unit 7 Learning about English
Unit 8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注:每单元的重点为Part II Text A、 Part Ⅳ
参考资料:《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学生用书),李荫华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师C(民商法学)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名词解释 ☆问答 ☆案例分析
考试内容
★民法知识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及性质
辞源 、民法与市民社会 、民法与私法 、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
第二节 民法的法源及其适用
一、法律渊源及其扩张
(一)原则(二)习惯 (三)道德
二、民法的法源及其适用
(一)宪法(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法规(五)司法解释 (六)法理(学说)
三、民法的解释
四、法律适用中的利益衡量
第三节 民事权利
一、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意义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民事权利体系
(一)权利的解读 (二)权利的实现及救济 (三)权利冲突与权利限制
三、支配权
四、请求权
(一)请求权体系(二)请求权的竞合与聚合
五、形成权
六、抗辩权
第二章 民事主体
第一节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能力
(一)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责任能力
二、两种特例
(一)胎儿的保护 (二)死者的遗存
三、合伙
(一)第三主体(二)商业合伙、有限合伙和隐名合伙
第二节 自然人人格权的保护
一、人格、人格权、人格权法
二、一般人格权
三、具体人格权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名称权 (三)肖像权 (四)名誉权 (五)隐私权
第三节 法人
一、法人的本质
二、法人的类别
(一)典型分类 (二)中国的分类
三、法人的能力
(一) 权利能力 (二) 行为能力
四、法人人格的否认
第三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制度的功能
一、从“法律行为”到“民事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第二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涵义及其结构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
三、意思表示瑕疵
(一)欺诈、胁迫 (二)乘人之危 (三)重大误解 (四)显失公平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欠缺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
(一)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三)法律行为的无效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代理
一、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
二、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三、本代理和复代理
四、无权代理
(一)代理权 (二)狭义无权代理 (三)表见代理
第四章 时效
第一节 消灭时效与取得时效
一、时效概说
二、消灭时效与取得时效
三、诉讼时效与消灭时效
第二节 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客体
二、诉讼时效的效力
三、诉讼时效的期间
第二编 物权法
第五章 物权总论
第一节 物权的性质
一、定义
(一)物 (二)物权
二、物权与债权
三、物权法与财产法
第二节 物权法基本原则
一、平等保护
二、物权法定
三、公示公信
四、权利限制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
一、物权的保护
二、物权请求权的种类
(一)确认物权(二)返还原物(三)排除妨害(四)消除危险(五)恢复原状 (六)损害赔偿
第四节 占有
一、从事实到权利
二、占有的效力
(一)权利推定 (二)事实推定(三)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四)占有物的使用收益 (五)占有人的赔偿责任
三、占有的保护
第六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物权行为
一、涵义
二、评价
(一)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 (二)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三、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一)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二)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
一、不动产登记
(一)登记的性质 (二)登记的效力 (三)登记机关
二、动产交付
第七章 所有权
第一节 概述
一、财产、产权、所有权
二、所有权的权能及限制
(一)所有权的权能 (二)所有权的限制
第三节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
一、国家所有权
二、集体所有权
三、私人所有权
四、社会团体所有权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
一、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二、善意取得
(一)功能 (二)要件(三)效果
(四)善意取得与物权行为理论
三、拾得遗失物
四、时效取得
第四节 共有
一、与共有相关的概念
二、按份共有
二、共同共有
三、共有中的优先购买权
第五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
一、名称及涵义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
(一)专有权 (二)共有权 (三)管理权
第六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
一、“相邻关系”抑或“相邻权”
二、相邻关系与地役权
三、相邻关系的规制
第八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类型的物权规范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要义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权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定义、要义
第五节 地役权
概念 、要义
第九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一、总说
二、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抵押权
一、抵押权的设定
二、抵押的效力
三、抵押权的实现
五、动产浮动抵押权
六、最高额抵押权
第三节 质权
一、概述
二、动产质权
(一)动产质权的标的 (二)动产质权的设定和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三)出质人和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动产质权的实现
三、权利质权
(一)权利质权的概念 (二)有价证券质权 (三)基金份额质权与股权质权 (四)知识产权质权 (五)应收账款质权
第四节 留置权
成立条件 、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留置权的实现
第五节 非典型担保
概说 、优先权 、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
第三编 债法总则
第十章 债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债的概念
什么是“债” 、债权与请求权 、债务与责任
第二节 债的种类
一、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二、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一)按份之债(二)连带之债 (三)不真正连带债务
三、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四、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五、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第十一章 债的发生
第一节 总说
概念 、债的发生原因
第二节 无因管理
一、无因管理的性质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
三、无因管理的效力
(一)管理人的义务 (二)管理人的权利
第三节 不当得利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
二、不当得利的类型化研究
(一)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
第十二章 债的移转和消灭
第一节 债权让与
一、债权的让与性
二、债权让与的效力
(一)债权让与的内部效力 (二)债权让与的对外效力
第二节 债务承担
免责的债务承担、并存的债务承担
第三节 债的消灭
清偿 、抵销 、提存 、免除 、混同
第四编 债法分则
合同法
第十三章 合同的订立
第一节 合同概述
我国法上的合同概念 、合同关系 、合同类型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要约和承诺、缔约上过失 、格式合同(条款)
第三节 合同的形式
合同形式的功能和目的 、合同形式欠缺的法律后果
第十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一节 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效力的根据及其表现
二、合同效力的价值判断标准
(一)合同自由(二)合同正义 (三)效率与安全
第二节 合同的履行
一、履行的意义及其原则
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
三、履行中的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二)不安抗辩权 (三)先履行抗辩权
四、合同的保全和保证
(一)债的保全 (二)代位权 (三)撤销权 (四)合同的保证
第十五章 合同的解除
第一节 总说
概念 、解除的程序 、解除的效力
第二节 法定解除
一、概念
二、法定解除的条件
因不可抗力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第三节 约定解除
协议解除 、行使约定解除权的解除
第十六章 违约责任
第一节 违约责任概述
违约责任与合同责任、违约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
第二节 违约责任的构成
归责原则 、责任构成要件
第三节 违约形态
一、违约救济与违约形态
二、预期违约
三、实际违约
(一)拒绝履行 (二)迟延履行 (三)不适当履行 (四)部分履行
第四节 违约责任形式
一、实际履行
二、支付违约金
(一)违约金的分类及其责任成立 (二)违约金数额的调整(三)违约金责任与强制实际履行、损害赔偿金的关系
三、损害赔偿
(一)意义和性质 (二)损失的分类 (三)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四)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
第五编 债法分则:侵权法
第十七章 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
第一节 侵权行为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
二、侵权行为法
(一)救济法抑或权利法(二)保护权利抑或利益(三)侵权行为法抑或侵权责任法
三、侵权行为法的规范模式
第二节 侵权责任及其构成
一、作为责任的侵权行为
三、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概说 (二)过错责任(三)过错推定 (四)无过错责任
(五)公平责任
第三节 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基本原理 、过错 、因果关系 、损害、抗辩事由
第四节 共同侵权
特征 、共同侵权的责任承担、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共同危险行为
第五节 特殊侵权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责任 、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 、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责任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 、物件致人损害责任 、动物致人损害责任 、监护人责任 、雇主责任 、专家责任
第六节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概念 、责任构成 、责任承担
第十八章 侵权责任的承担
第一节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概述 、责任方式
第二节 人身损害赔偿
一般伤害的赔偿范围、致人伤残的损害赔偿、致人死亡的赔偿
第三节 精神损害赔偿
概说 、精神损害赔偿额的判定
第四节 损害赔偿额的调整
公序良俗 、损益相抵 、过失相抵
★知识产权法考试内容
第一编 总论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
(一)知识产权的定义(二)知识产权的特点(三)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四)知识产权概念的交叉与扩展(五)知识产权的归类
二、知识产权的利用—转让与评估
(一)技术与技术转让(二)技术转让的必要性与风险(三)技术转让的不同形式(四)技术转让中许可证合同的构成(五)知识产权转让价与许可价的评估
三、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一)知识产权与国际关系(二)中美知识产权双边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概述(四)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四、民法典中的知识产权篇建议稿与讲解
(一)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与我国的选择(二)中国民法典知识产权篇框架(三) 对法典知识产权篇“一般规定”的讲解
第二编 分论
五、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一)巴黎公约的产生(二)巴黎公约对工业产权通用的原则(三)对专利与商标保护的最低要求(四)对其他方面的最低要求
六、商标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一)商标与商标保护的历史(二)我国商标制度的沿革(三)四种商标专用制度与我国立法的选择
七、商标法的内容
(一)商标权的主体与客体(二)商标权的灭失(三)侵权与制裁
八、商标保护中的特殊问题
(一)驰名商标的保护(二)商标的“反向假冒”(三)TRIPS中有关商标保护的几个问题(四)地理标志及其在TRIPS中的保护(五)其他特殊问题
九、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专利与专利保护的历史(二)我国专利制度的沿革
十、专利法的内容
(一)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二)专利权的获得(三)专利权的灭失(四)侵权与制裁
十一、专利保护中的特殊问题
(一)专利的有限性(二)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几个特殊问题(三)专利犯罪、专利侵权与刑事制裁
十二、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一)公约的产生(二)伯尔尼公约的三项主要原则(三)伯尔尼公约的其他内容
十三、版权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一)版权保护的历史(二)我国版权制度的沿革
十四、版权法的内容
(一)版权的获得(二)版权的客体(三)精神权利(四)经济权利
(五)权利限制
十五、版权保护的特殊问题
(一)关于版权主体(二)临摹、独创性与版权保护(三)“权”与“物”分别转移时的相互影响
十六、知识产权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二)商业秘密保护(三)“协议许可证”及限制性贸易条款
参考资料:
1、《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姚辉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09月出版;
2、《知识产权法》(第2版),郑成思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教师D(计算数学)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 ☆概念题 ☆计算题 ☆证明题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基本概念及有效数字和设计算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第二章
第一节 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
第二节 高斯消元法
掌握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思想、高斯消元法公式、高斯消元法的条件及高
斯消元法的计算估计
第三节 选主元的高斯消元法
掌握列主元消元法和全主元消元法
第四节 高斯-若当消元法
掌握高斯-若当消元法和求方阵的逆
第五节 矩阵的LU分解
掌握矩阵的LU分解、直接LU分解、方阵行列式求法和克劳特分解
第六节 平方根法
掌握矩阵的LDU分解、对称正定矩阵的乔累斯基分解及平方根法和改进的平方根法
第七节 追赶法
第八节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掌握向量范数、矩阵范数、谱半径和条件数及病态方程组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第一节 迭代法的一般形式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迭代法公式
掌握简单迭代法、塞德尔迭代法和逐次超松弛法
第三节 迭代法的收敛条件
掌握迭代法的一般形式的收敛条件和从矩阵A判断收敛的条件
第四节 共轭斜向法
掌握与线性方程组等价的极值问题、沿已知方向求函数的极小值问题、最速下降法、A共轭向量系和共轭斜向法
第四章 方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
第一节 幂法和反幂法
主要掌握幂法、反幂法和求已知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第二节 雅可比方法
掌握迭代公式的加工和埃特金算法
第三节 QR方法
了解Householder变换、化一般矩阵为拟上三角矩阵、矩阵的正交三角分解和QR方法
第五章 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第一节 对分法
掌握逐步扫描法和对分法
第二节 迭代法
掌握迭代法的基本思想、几何解释、收敛条件和收敛速度。
第三节 迭代法的加速
掌握松弛法和Aitken方法
第四节 牛顿法
掌握牛顿法的基本思想、几何意义和牛顿迭代法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
第五节 割线法
第六章 插值法与数值微分
第一节 拉格朗日插值
掌握线性插值、二次插值和n次插值
第二节 插值多项式的惟一性及误差估计
掌握插值多项式的惟一性和插值公式的余项
第三节 牛顿插值
掌握差商和牛顿插值公式
第四节 埃特金插值法
第五节 埃米特插值
掌握埃米特插值多项式和误差估计
第六节 分段插值
掌握分段线性插值和分段埃米特插值
第七节 样条插值
掌握样条插值的基本概念、公式及收敛性
第八节 数值微分
第七章 数据拟合和函数逼近
第一节 拟合与逼近的概念
掌握数据拟合和函数逼近
第二节 超定方程组的最小二乘解
第三节 多项式拟合
第七节 正交多项式系
掌握正交函数系和正交多项式系
主要掌握正交函数系和正交多项式系
第八章 数值积分
第一节 求积公式
掌握求积公式、求积公式的余项和代数精度、矩阵求积公式和内插求积公式
第二节 牛顿-柯特斯公式
掌握梯形公式、抛物形公式和牛顿-柯特斯公式
第三节 复化求积公式
掌握复化梯形公式和复化抛物形公式
第四节 龙贝格求积公式
第五节 高斯型求积公式
主要掌握几个常用的高斯型求积公式
第九章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第一节 引言
掌握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和高阶常微分方程
第二节 欧拉方法
掌握欧拉方法的导出、欧拉隐式公式和欧拉中点公式、局部截断误差和方法的阶、梯形公式及其预估-校正法
第三节 龙格-库塔法
掌握二阶R-K法、四阶R-K法和步长的自动选择
第四节 线性多步法
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线性多步法和数值积分法线性多步法公式
第五节 预估-校正法
掌握阿达姆公式的PEC模式、阿达姆公式的PMECME模式和Hamming法-PMECME模式
第六节 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和高阶方程
掌握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和高阶常微分方程
第七节 相容性、收敛性与稳定性
参考资料:《实用数值分析》,杨大地、谈骏渝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教师E(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案例分析
考试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四)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一)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三)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
(四)人力资源规划
(五)人力资源预测
(六)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
三、职务分析与职务描述
(一)职务分析的概念
(二)职务分析的方法
(三)职务分析的基本程序
(四)职务描述书的编写
四、员工招聘与甄选
(一)员工招聘概述
(二)员工招聘的过程管理
(三)员工招聘的渠道
(四)人员测评与甄选的方法
(五)招聘评估
五、员工培训与发展
(一)员工培训与发展概述
(二)培训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模型
(四)员工入职导向活动
(五)员工 职业生涯管理
六、员工绩效考评
(一)绩效考评概述
(二)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标准
(三)绩效考评的方法
(四)绩效考评的实施
(五)绩效考评的新进展
七、员工激励原理与实践
(一)激励与绩效
(二)需要与激励的主要特点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
八、薪酬设计与原理
九、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十、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
参考书目:《人力资源管理》,陈维政、余凯龙、程文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