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3亿,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打开电脑接收邮件、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等等。但是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也害人不浅,让人防不胜防。
最新的例子是2009年2月中旬吵闹的“房地产列入十大振兴规划”的假消息。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股票市场的房地产板块也闻风而动。深究这一假消息的传播链条,可以看出,始作俑者还是网络。从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成思危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成先生也是从有关网站看到这样的消息,然后在和他的学生交流中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来被媒体获知讲课内容,再附以“名人”效应传播,这是一个互相加深、相互影响的过程。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只剩一个行业就齐全时,无疑会引发大家的猜想,因为房地产对经济的关联度比较高,所以假消息有了传播的假设空间,而媒体刻意找名人炒作无疑放大了这种作假倾向。而权威消息的缺乏也是假消息乘虚而入的因素。和其他产业振兴规划的报道不同的是,所谓的房地产振兴规划始终没有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同时所有的首发报道也非来自权威主流媒体,除了成思危相关言论的报道外,还有一家媒体声称他们得到了住房和城市建设部某官员的证实。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宣传处处长侯召迅曾撰文指出,个体炮制+小众追捧+网站失察提供平台甚至直接造谣并推进传播+大众轻信盲从+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虚假新闻信息的舆论场。
在规范网络虚假新闻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网民发表言论和发布真实新闻的的自由,那就等于“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有时候,网络上流传一条假消息也许传播面还不是很大,如果传统媒体也参与进来,降低判断采集信息的标准,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丧失公信力。
4.近年来,报纸上“纠错”式新闻屡见不鲜,且大有增多的趋势。这个现象既让人喜,也让人忧,喜的是,它反映了我们国家新闻事业的活跃,出现虚假新闻就有人出来澄清、纠正,不使谬误继续传播;让人忧的是,“纠错”式新闻增多,说明需要纠正的虚假新闻还很多,有媒体刚刚刊登的消息,很快就有别的媒体出来纠错,称前者报道有误,是虚假新闻。如:
2009年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消息说:“北京市今年不会征收机动车排污费”。消息称,“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市环保部门透露,今年北京市将征收机动车排污费,并将适时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日前证实,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发布任何有关机动车排污费的政策规定,北京市2009年也没有此项安排。”
2008年12月13日,北京有媒体刊登消息《南北大众年底可能暂时停产》。文中说,“上海大众将从本月中旬至明年1月初停止整车生产半个月;与此同时,一汽大众也传出了将暂时停产的消息。”第二天,新华社就播发专电称《传言有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不会停产》。消息中说,“记者14日电话采访了这两家企业,回答说消息不准确,两家企业目前都在正常生产,不会停产。”
2009年1月7日,北京一家报纸刊登报道称,“针对媒体报道‘住房公积金用于汽车消费’的消息,记者多方核实,最终了解到——住房公积金买车,这事不可能。”
2009年1月18日,有媒体报道说,“国足领队蔚少辉怒斥假新闻,激动得哭了起来。”文中说,蔚少辉表示,“有一条假新闻自己看后很生气。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知情者爆国家队内部人心涣散,殷铁生有可能辞职。”“其实很多记者是没有经过任何采访就写出了这样的报道,我们的舆论环境能不能好一点,真实一点?”
5.八年前首次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时,《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专门配发了一个编者按。在这个编者按里,吕怡然表示,但愿这次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八年过去了,“年度十大假新闻”仍然在一年年地评选着。作为评选十大假新闻“阳谋”的“始作俑者”,吕怡然心情复杂。2008年年底,当“年度十大假新闻”再度出炉时,《新闻记者》的编者按里说:“抗战八年,虽然漫长,终获胜利。然而,评选年度假新闻,也已经整整八年,却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可见新闻打假之难!这是八年前我们不曾想到的。原以为只要竖起新闻打假的大旗,呼啦啦立马就会聚集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大军,不消半个时辰,假新闻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反思,我们过于善良,高估了媒体人的自律力;我们过于天真,低估了假新闻的生命力。现在方知,因为毒草的孳生,离不开合适的土壤,光拔草而不除根基,必定如春韭,割了一茬又一茬。看来,这场持久战恐怕远无停战之日。也罢,八年之后,让我们从头再来!”
2009年2月,吕怡然收到一封某媒体的来信。针对一则“济南军区某红军师侦察连两名侦察兵在前往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途中牺牲”的年度假新闻,信中解释说:“采访这条新闻的记者非常辛苦,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采访写出的新闻,还被评为假新闻,太过分了。而且记者也不是凭空捏造,是从部队首长那里听到的新闻线索。你们坐而论道,不知道实际情况,就乱评。”吕怡然说着,无奈地笑笑,他对记者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理由未免牵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就是好事。不可能因为辛苦,假新闻就变成真新闻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另外,我们所有的评选都是有证据的。”
而另一则关于“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的报道,“全国好多媒体没有尽到核实的责任,就纷纷转载报道。事后该记者称已经同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进行了核实,老人并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而是在该校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可见核实工作并非难如上青天,不过是举手之劳。这就是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表现。记者采访时不核实,发出来后再道歉,这不是故意让假新闻出笼吗?”吕怡然显得有些气愤。
对于《新闻记者》和吕怡然自己来说,每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各种关系网在“评假”时都或明或暗地发挥作用,希望不要把假新闻评上去;也有的领导认为《新闻记者》作为上海市的地方媒体不要过多干涉外地媒体的事情。“这些都是很为难的事情。但八年来‘年度十大假新闻’没有退缩,绝大部分评选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吕怡然说,“希望藉此为记者的工作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