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考试乐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真题答案 - 正文
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语言理解与表达试题模拟答案
来源:祖华教育 李祖华 2009-2-6 13:21:11 【字体:小 大】
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答案]D

  [李祖华解析]:第7题重点考查归纳文章要点、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作为根据的一项,应该选D。A、B、C三项都可以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说法的根据。因为要确认HP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否定心脏细胞在冬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科学家提出的“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这一点, 即A项正是否定了心脏细胞的作用,而为确认HP的作用打下了基础。其次,HP是冬眠动物体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正因为“特殊”,所以有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B项也是根据之一。最后,HP 只能在冬眠动物体内找到,并且跟冬眠的出现周期相同,这些当然说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C项也是根据之一。而D项,“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并不能说明HP发现以后,HP就一定会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 关系,所以D不能作为根据。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 重要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 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 现。

  [答案]B

  [李祖华解析]:第8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因为从原文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奥秘的解释,并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而在美洲松鼠体内找到HP,是在科学家上述认识转变一事之后,因此并不能认为科学家的认识转变产生在找到HP之后。同时,科学家的上述认识转变,也并不能表现他们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关于冬眠奥秘的解释”,而只能说明他 们的认识深化而已。A项的说法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为原文最后一段已经提出“人类也可能冬眠吗”这一问题,而且指出,如果人类实现冬眠,就将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C项的说法也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原文最后一段指出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和心跳放慢的现象,“在

  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这当然是为“实现人的冬眠提供了可能”。D项的说法也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原文最后一段说:“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熊跟人之间没有一定的可比性,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就不可能为人类实现冬眠提供可能性。

  例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9.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答案】 D

  [李祖华解析]:第9题重点考查对“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转基因作物研究的有关信息。因此,理解什么叫作“转基因作物”就是读懂本文的关键。这个问题不清楚,文章也就没读明白。关于“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解说集中在第1段。

  9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有3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项的“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文中说“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不能理解为“环境影响”。B项有两处错误:(1)转基因作物自身不能“产生”抗除莠剂等基因,它们是靠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后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2)“抗除莠剂等额外基因”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依据文意,转基因作物由于移植了外来基因而产生’抗除莠剂特性、抗植物病毒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不是产生抗除莠剂等“额外基因”。C项将转基因作物理解为“新的杂交作物”也是错误的,在文中没有依据,而文中“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的表述,却能告诉人们:转基因与杂交不是一回事。

  10.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答案】 C

  [李祖华解析]: 第10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4个选项中有3个是错的。A项错在“污染环境”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B项的表述以偏概全。美国栽种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但这种作物有“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能力,并不能说它们“是无法对付害虫的”。D项的错误在于“保护”一词的使用。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分泌的“雾剂”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虽然可以理解为它们抗虫害的能力尚有局限性,却不能说它们“保护了”那些没有杀死的害虫。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答案】 B

  [李祖华解析]: 第11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是不正确的。从文中介绍的内容来看,玉米、棉花等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已有一定规模,而莴苣、土豆、稻谷等品种尚在实验室试种,并未得到“推广种植”。C项的错误是:文中在介绍有的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时,谈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 能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危险,另一个方面是能抗除莠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危险。文中用“尤其”一词强调抗除莠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危险更大。C项的表述违反了原意。D项的错误在于没有能准确理解第2段的最后一句话,即“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里实际谈到两个试验目的,一是增产,一是提高抗病毒能力。因此,说“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就错了。

  12.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又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答案】 C

  [李祖华解析]:第12题重点考查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C项是不准确的。它错在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这一段虽然谈了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能抗除莠剂的那种作物带来的危险,但这还只是一些专家的“担心”,是一种尚未成为事实的推测。这一项的表述把这种“担心”、推测理解为既成事实了,因此不准确。而A项是对这段内容的准确把握。A项的根据在第一段,“1983年 ”传达出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十多年时间”的信息。B项的根据在第三段,基理解也是准确的。D项正确综合了全文内容,可从最后一段“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一句把握住这条信息。

  这篇材料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主要说明什么是转基因作物。第二段介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试种情况和试验的目的。第三段说明转基因作物可能出现的问题。第四段总结,指出转基因作物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全文是围绕着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这个中心展开的。

  第9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对于文中提出的“转基因作物”这一新概念,应该从文章第一段把握。转基因作物是将外来基因植到作物中,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D项正确。A项错误在于“因环境影 响”。B项错误在于表述不正确, 应为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C项则与文中“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 ”相矛盾。

  第10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画线的两句话,是对前一句话“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的举例说明。这两句话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A项说新害虫的出现与污染环境有关是不正确的。B项说转基因作物“无法对付害虫”。D项又说转基因作物“能抗害虫”, “又保护了一些害虫”,都是对全文的错误理解,C项是答案。

  第11题,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意,才能正确地辨别和筛选信息。答案是B项。A项的错误在于对“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把握失当。C 项没有把握准文中的“可能”一词,另外“最大”与第三段中的“尤其”所表示的意正相悖。D项忽视了文中“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这个句式,错认为增产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第12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能力,此题的内容涵盖全文,要求学生整体阅读,前后对照,理解分析。C项为答 案。A项所提供的信息,从第一段中可以找到依据。B项的内容来源于第三段。D项的内容是对第四段语言的转换,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C项将有些专家的担心,说成是“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则言过其实。

  以上四道题,难易适中,各个选项干扰适度,并且客观性强。例题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颅脑面临惊恐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应激激素的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

  13.根据文意,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而独立活动的神经系统

  B它的物质构成中含中神经细胞及对其起显著作用的物质

  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

  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

  【答案】C

  [李祖华解析]:第13题考核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是测试学生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都是B级。这篇报道,介绍了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脑研究的成果。对文中提出的"肠脑"这样一个新的概念,阅读者应该从文中所介绍的内容里面有所理解和把握。根据文意,A、B、D三项都是理解正确的。C项的错误在于"同颅脑一样"的理解缺少文中的依据。文中提到"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只是讲了肠脑的一部分物质构成,并没有就此说明作为具有"独立功能"的肠脑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功能;另外,"同颅脑一样"还说明两脑都能够控制肠胃的运转,显然文中没有这个意思,要是"同颅脑一样",肠脑便不能称其为"脑"了。因此,C项对其功能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14.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答案】C

  [李祖华解析]:第14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能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属于B级。对这一句话,联系上下文看,是在讲肠脑的物质构成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要的物质几乎相同的物质,是从物质构成上说明肠脑之所以叫作"脑"的理由。A项说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B项说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都缺少根据,是不准确的。C项错在"所有的物质"上。文中的"所有物质"指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不是肠脑中的所有的物质。

  15.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

  B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

  C进食和消化的需要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

  【答案】D [李祖华解析]:第15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对句意和文意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属于C级。A项的错误在于对文中"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一句意思的把握失当。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可以影响肠胃神经功能,却不能"改变"肠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B项的错误在于对颅脑、肠脑两者发生联系的"渠道"没有把握准。联系两者的不是"情绪的变化",而是迷走神经。C项忽视了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一句,错认为"进食和消化"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16.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答案】B

  [李祖华解析]:第16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分析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属于C级。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有时呈现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住文意,必须掌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道测试题的考核即体现了这样的意思。

  A项的内容,从第1段和第4段中可以找到根据。C项的内容在第1段中也能找到依据。D项的内容来自第4段。而B项所筛选出的"信息""",不具有"信息"的价值,即不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因为肠神经的位置是早为人知的,学生应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例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制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蒡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 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17.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答案】B

  [李祖华解析]:第17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否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能否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此题难度不大。通观上下文,“小规模工厂”与“正式规模的工厂”对举,这两个概念显然是不同的;而“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不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这一点也是不难确定的。稍微有点儿迷惑度的是“小型厂”这个概念,字面上有“小型”二字,但这“小型”二字是指运用ALCELL工艺可使纸浆厂规模小型化,小型化的纸浆厂实际是“正式规模的工厂”而不是“小规模工厂”。因此,B项说:“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是正确的。

  A项的错误在于把“小型厂”看成是“小规模工厂”而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仅从字面去理解概念,整个判断是错误的。C项的判断半对半错,说“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是对的,但说它属于“小型厂”则是错误的”D项的两个否定判断都是错的,实际上“小型厂”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是“小规模工厂”,改为肯定判断就对了。

  18.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答案】A

  [李祖华解析]:第18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能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特别是对比较含蓄的语句,能否正确地理解。文中佩蒂说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表面上是谈纸浆产量的减少,但联系上文所说的运用ALCELL工艺,投资少,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不难看出,佩蒂想要说明的是“纸厂规模的缩小”。因此,A项是正确的选项。B项说:“纸张成本的降低”,C项说“生产流程的简化”,都没有根据,显然是错误的。D项说“纸浆产量的减少”,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并不是佩蒂真正想说明的问题,因此也是不对的。

  1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 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答案】D

  [李祖华解析]:第19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句意和文意。制造纸浆时,用酒精代替硫磺,是ALCELL工艺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比较清洁,无污染,避免了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的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A、B、C三个选项的表述只是说法不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符合原文的这个意思。而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所以A、B、C都不是应选项。

  D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制造纸浆的主要原料是木材,这是常识,即使缺乏这个常识,通过阅读短文也可能了解到。因为文中谈到ALCELL工艺是“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还谈到“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等,可见木材是主要原料。而D的表述,是说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因此D项是应选项。

  20.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答案】A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