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考试乐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真题答案 - 正文
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语言理解与表达试题模拟答案
来源:祖华教育 李祖华 2009-2-6 13:21:11 【字体:小 大】

  [李祖华解析]:第20题测试的意图是考核学生能否把握文意,特别是能否把握作者介绍的各种观点。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辨别,准确把握。A项是应选项,因为佩蒂说过该工艺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还说过运用该工艺“只要耗资3 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通常建一个新厂要耗资10亿美元),隐含有可以降低造纸成本的意思;而邓肯森说过该工艺比较清洁,还说过“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也隐含有可以降低造纸成本的意思。所以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的表述,前半部分基本不错,错在后半部分说“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佩蒂和邓肯森是各人发表各人的看法,不存在同意不同意对方说法的问题。因此,B是错误项。C项的表述、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不准确,实际上邓肯森是说该工艺可以使工厂小型化,因而建造新厂比较容易,他并没有说该工艺容易掌握。这是错误之一。说“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犯了与B项同样的毛病,这是错误之二。因此,C项也是错误项。D项的表述,说“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实际上邓肯森并未谈到对造纸原料要求问题”因此,D项也是错误项。

  例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

  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1、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答案】C

  [李祖华解析]:该句考查在语境中读懂结构复杂的长句的能力。“三次和两次”所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主干是:他们进行调查。“进行”前面有三个状语,“以波长……电波”说的是调查借助的工具,“对北半球……区域”讲的是调查的范围,“分别”很重要,它把调查的次数“三次和两次”与调查所用电波的波长“21厘米和10 5厘米”沟连起来,也就是说用21厘米波长的电波调查了三次,用10 5厘米波长电波调查了两次。读懂了原句再看选项,就不难发现,A、B两项中用“分阶段”和“分片”偷换了“分别”,D项中用“时间的长短”偷换了“波长的长短”。

  22、“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答案】B

  [李祖华解析]:该题考查准确分辨措词的明显不同和意义的显著区别的能力。题干中原句的意思有三个要点,第一是说明地球上的科学家收到了来自地球外的电讯号,第二是说科学家从庞大的观察资料中已经对这些讯号的特征有所了解,第三是说目前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些讯号的源头在何处,但确认电讯号的源头是存在的。据此分析选项,B项是对的。A项不肯定电波源的存在,显然有悖事理,岂有“无源之水”。C项迷惑性最大,它是用颠倒“发出”和“收到”的主体来设置干扰的。D项是移花接木,把“讯号”的“特征”变成了“电波源”的“特征”。该题考查点创意新颖,选项编制精巧,有很好的区分度。

  23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答案】D

  [李祖华解析]:该题考查根据需要筛选必要信息的能力。试题中的“依据”显然应指电讯号的客观特征,科学家主观的工作不能用来做为自己推论的依据,因此③可以排除,A、B项也随之排除。①②④⑤说的都是讯号自身的特征,但⑤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最近的讯号”中“最近”一词应是表示时间的概念,不是表示距离的概念。且这些讯号文中已说明是来自“浩瀚宇宙的深处”。这样一来,答案就已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①②两项设计很精巧,颇具匠心。这两项好比一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打出致命一击前的过渡性拉攻,真正说明“依据”的文字在后面。波长21厘米电波很普通,后面紧跟着说“地球外文明要向其它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大多数电讯号沿银河系分布,关键是后面所说的那里“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24、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C

  [李祖华解析]:该题考查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观全文四段文字,每段中都有“可能”。因此,不含探索、探询意思的标题是不适合的,如C项。误选B项的考生不少,问题恐怕出在对“哪里”的理解上。把“哪里”的指代意义理解的太实在了,其实“哪里”也可以表示虚指。例如“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清风,使我精神一振”,这个“哪里”实际上是表示说不清楚风从何处来。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