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考移民”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是指部分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比例较低但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途径到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比例较高的省份报考,以达到提高升学率或考入理想大学的目的的现象。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考移民”现象,在今天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时代进步使然,另一方面是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并派生出了新的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平、落后地区人才流失、教育投资与收益不均衡等。为了遏制高考中的“移民”现象,自2003年起,全国各地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封堵”,但由于某种经济和社会利益,不少人仍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企图蒙混过关。2008年2月中旬,海南省纪委、公安厅、教育厅等部门在开展户口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中,查出有24名“高考移民”落户于琼海,并将这24名“高考移民”相继清退。2008年3月中旬,50多名拥有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集体户口的考生,被告知高考报考资格审查未通过。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表示,这种集体户口涉嫌“高考移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以上两则新闻将“高考移民”再次置于舆论中心,在社会各界掀起轩然大波。
5.年复一年的择校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部分名校的规模和班额越来越大。“大班额”成为名校不堪承受之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弊端。
记者在山东各地采访了解到,名校班额超标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班级六七十名学生,一个年级十几个班,这种“巨无霸”学校在许多城市比较普遍。我国中小学教室的设计班额一般是45人,可是现在班额五六十人的很普遍,七八十人的也不稀罕,有的还超过了百人。
很多家长向记者反映,班里学生太多,老师负担重,就把一部分责任转嫁到学生和家长身上。有的家长说,老师的作业批改不过来,常常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批写,自己的孩子经常要带同学的作业回家看,几乎成了“小老师”,老师还要求家长每天要给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签字。
“老师连作业都看不过来,怎么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啊。,’这位家长忧虑地说,当初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山东省有名的学校,实际上由于班里学生太多,老师只能重点关注“两头”的学生,也就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根本顾不了大部分学生。
记者观察到,山东各地的名校一般都学生多、校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的学校每天仅放学就要半个多小时,学生做课间操要各个年级轮流。“校园太小,老师为了安全,课间只让孩子在走廊上站一站,根本没有活动场所。”一位家长苦恼地对记者说。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广文关注这个问题已久,他认为,大班制教育是一种没有个性的模式化教育,要培养出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摒弃“大班圈养”的教育模式。
“尽管知道大班制不利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但择校热之下,颇多无奈啊。”济南市的一位初中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