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参考要点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呈现一种多元化趋势,各行各业都能成才,读书不再是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其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别,导致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人们获取知识的代价提高,很多人负担不起。
第三,在学生就业时,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一些时候,成绩的好坏倒显得不是很重要了。努力学习,却还是找不到工作,也致使读书无用论有了更大的市场。
第四,我国教育存在一些结构问题,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的学生,却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缺乏实践能力。很多高校盲目招生,造成人才“过剩”,就业困难。教育是“知识”,而就业就是“命运”,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也导致社会对教育的普遍悲观。
2.参考要点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育资源缺乏;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大城市教育与中小城市教育的不公平,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女学生教育的不公平,特别在农村地区;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重升学,轻就业;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学生能力缺乏。
(2)长远来看,“择校费”应当取消,不过不应当是以行政力强制取消,在其存在的土壤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强制取消,它会改头换面,以别的形式出现。由于“择校费”由来已久,在社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也有较大的市场,希望交纳、有能力交纳择校费的家庭通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大,给“择校费”的取消形成较大的阻力。所以,应当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入手,来解决“择校费”问题。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学校与学校之间获得大致相当的教育资源,并能够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合理流动的制度。同时,在城市中按地域合理分配学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择校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参考要点
(1)首先,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关系。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少量资源自然会流向大城市及重点院校。
其次,“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对所谓重点学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非重点学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第三,教育产业化思想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并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还没有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形成,教育产业化的思路还有不小的市场。
(2)第一,印度高等教育的低廉收费使得穷人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给穷人一个向社会高层流动的机会,使得社会体系更加合理。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第二,义务教育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印度解决得很好。近于苛刻的限制,使得公共教育资源避免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够公平地分配到社会之中。限制了一些人的“择校”行为。
第三,印度“种姓配额”制度,在政府强制下,使得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倾斜,保障了教育公平,避免了人为干涉。公平总是相对的,不过,相对于中国高等院校招生名额按省分配的制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公平分配。
虽然中国与印度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情,但我们可以借鉴印度的教育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推行适合我国的教育制度。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行,另一方面还需要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其他领域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也在影响着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