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福建公务员 - 福建事业单位 - 正文

福建省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2014"单独二胎"政策

来源:2exam.com 2014-3-21 10:18:29

【背景链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此项决定一出台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支持者认为放开单独二胎有利于延缓老龄化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是一项科学举措。而同样也有很多人在质疑如果说将二胎放开之后中国究竟每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届时中国总人口的峰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否会导致人口暴涨的情况,是否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卫生、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的压力?

  【模拟】

  你对实行“单独二胎”的政策有什么看法?

  【解析】

  京佳教育沈老师认为对于很多人就此项政策的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毕竟在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践行这么久的前提下突然实行“单独二胎”的政策,人们难免会对人口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客观全面的分析这项政策:其一,要认清此项政策的独生子女的范围界定是什么以及这项政策具体实施范围等。对于此项单独二胎政策中的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无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就实施范围来讲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由各地确定具体时间,但不宜间隔太长,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全国符合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各地启动会有时间差,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

专家认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合乎民意的重大举措。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有利于调整可缓解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个亿。老龄化危机、用工荒,已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调整生育政策,被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而“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放开“单独二胎”的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有利于提升家庭抗风险能力

  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总量虽然保持持续增长,但惯性趋弱。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将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家庭规模持续缩减的问题,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放开“单独二胎”不会带来人口暴涨。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进入21世纪,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放开“单独二胎”,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