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奢靡化、物质化。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李白诗篇的旷达飘逸,陆游笔墨的家国天下……中华民族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为人类贡献如此璀璨的文化宝藏,这些财富和宝藏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我们刚刚解决精神的温饱问题,这些精神财富便被奢侈地挥霍,政绩工程和文化项目遍地开花,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
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虚无化、空心化。虚无的阴影之下,人们不再关心终极价值,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走向庸俗、浅薄和空心化。
文化,是对人类精神的涵养和化育,价值迷失将使文化走入道德低地。物质化、奢靡化是对勤谨俭谦的颠覆,去智化、粗鄙化是对尊文敬识的颠覆,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知不觉中,“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不断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道德的失守反过来又严重动摇我们的社会判断和文化操守。文化与道德,面临关乎民族命运和未来的博弈。
这场博弈,不可小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包括文化的繁荣。如果我们的文化丧失了思考能力,社会丧失了道德支撑,创作失却了学术规范,建设失却了人文情怀,文化复兴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