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内容越来越“热”,越来越“杂”
从2003年秋季考关于整治陋习的问题,到2006年秋季的我国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以及2008年秋季的政府事件的问题,都是当年的热点问题,而且这种将考点集中到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人的命题趋势。
此外,命题内容的变化还体现在由最初的单一内容向复杂的综合内容转变。例如:2005年以前的申论内容相对单一,都是就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材料本身就能较快把握材料的主题和本质,但是从2006年开始,申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就逐渐复杂化,2006年秋季申论给定材料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材料中所包括的内容很多,驾驭难度增加;2007年秋季申论给定材料是实现梦想,材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生受助以及相关问题、农民致富、反腐倡廉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大问题。
由此可见,今年申论给定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方面会是今年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将进一步扩大,要求应试者有很强的宏观把握和驾驭材料的能力。
2、试题模式更加灵活
2004年以前的申论考试虽在命题形式上有一定差别,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三段论”的模式。2006年秋季申论考试在命题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写一篇电视讲话稿的形式。
3、对总结概括能力要求更高
下面以2006年秋季、2008年春季福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为例:
2006年秋季的试题第二题要求:
请归纳和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志愿服务中出现的几类主要问题。要求:问题明确,不得整句摘录给定材料,字数限200字内。(满分15分,超过字数扣分)
2008年秋季的试题第一题要求:
根据材料,概括“全球出现汉语热”与“汉语仍非强势语言”两种观点的依据,字数限200字内。(20分)
在这两道题中,第一题属于内容概括,第二题属于观点概括。应试者必须在平时加强对概括能力的练习,尤其是对抽象概括能力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