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南招警考试招录人数1400名,公告于2014年8月27日公布,报名时间为8月29日至9月2日,打印准考证时间为9月16日至9月21日,考试时间为9月20日至21日。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安基础知识三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为你提供2014河南招警考试最新信息,敬请期待。
要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改变贫穷学子命运,打破阶层天花板,光靠着几个专项指标本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在此呼吁要砍断官员伸向指标的手,不如营造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国均等化。只有这样,北京上海学子不用照顾,农村学子也不用专项计划,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官二代也罢,穷三代也好,都能迎着阳光奔跑。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招生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倾斜。海南一贫困县老师称,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9月14日新华网)
官员公子何以争当“寒门学子”?
原来他们是想钻高招“扶贫”的空子,真为他们的这种政策“敏感性”感到惋惜,有这份心,好好督促孩子学习,提高一下孩子的学习资源不是更好?而且如果让有钱有势的人借此名义走了捷径,那么贫困县本地的孩子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学考验。官员作为家长的这种做法 “用心良苦”,让贫困县的百姓更苦。
官员可能不会想到,对于一个贫困县孩子来说,考出去意味着什么。高考对于贫困县的考生来说,是脱离贫困、甚至是带领更多人走出贫困的“背水一战”。如果失败,将会与父辈一样;如果成功,将会是他们人生的转折。官员们仅仅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前途,这种自私行为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一种亵渎,更是对领导角色的侮辱。一名领导干部如果什么政策福利都往自己身上靠,那么如何让我国的各项改革红利惠及于民?此类领导枉为官员。
另一方面,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属于一种被动角色,官员家长的这种行为无疑是教会他们投机取巧,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未来更多的投机倒把者,造成的危害是更加深远的。
不得不说,高招“扶贫”是我国当前对于贫困县的一项利好政策,其出发点无疑是为贫困县的脱贫工作从根本上打好基础。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扶贫”机制还不够健全,种种漏洞能让这些投机倒把的人轻易掌握。其实,“寒门学子”高考难,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如果贫困县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我想他们绝对不需要其他政策上的帮助。换言之,贫困县当前落后的教育资源让这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于贫苦县的孩子来说,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更加贴切。希望那些官员家长可以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不要绞尽脑汁的寻找制度漏子,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时,应该加快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资源均衡化,让贫困县的孩子能够真正地改变命运。(谈风齐)
警惕高招扶贫政策沦为权贵盛宴
倘若任由有钱有势的人借此名义走捷径,挤占贫困生名额,不仅高招改革将可能出现新的不公,还可能沦为权贵的又一轮盛宴。直接的办法是制定政策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加以防范。
高招“扶贫”被基层官员“揩油”,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随着高考改革深化,高招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将普遍得到实施。可想而知,倘若任由有钱有势的人借此名义走捷径,挤占贫困生名额,不仅高招改革将可能出现新的不公,还可能沦为权贵的又一轮盛宴。因此,必须在这一现象初露苗头之时,采取果断措施堵住漏洞。
针对相关现象,直接的办法是制定政策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加以防范。既然定向招生针对的是贫困生,在高招过程中,理应进行相应把关,作出甄别。所谓贫困生,究竟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抑或是泛指农村地区的学生,应有一个明确标准。在这前提下,相关政策的指向才能更加明确。
这样的话,哪怕有人刻意将子女户籍放到农村,只要对其父母的户籍、身份进行核定,也不难找出其中猫腻。一个官员再有能量,大概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户籍改到农村,或者把自己职业换成农民。当然,如果有人冒着风险这么去做了,有必要让其品尝违规的苦果。只要相关政策明晰,罚则分明,当可减少类似搭政策顺风车的现象。
还要看到,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难,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换句话说,并不是因为农村学生比以前不会读书了,而是由于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向重点高中倾斜,导致他们尚未到高考过招,已先天输人一筹。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加大招生“扶贫”力度,还应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资源均衡化,让寒门学子不输在教育的起点上。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各地出现的非人性化的“超级中学”,又如重点高校被各地重点高中“垄断”等现象,均为其中典型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子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难以考上重点大学,还在于改变人生的机会被人为窄化了。这又将造成“阶级固化”等社会现象。毫无疑问,这无论是对一个家庭的际遇改变,还是对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都是极其负面的因素。
俗话来说,读书改变命运。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出生在农村,就难以得到好的教育,难以考上好的大学,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句名言无疑将被颠覆、改写。而如果教育都难以改变命运,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有活力?所以,别看只是一个好的政策可能被人恶意利用,其负面影响却是深刻而且深远,不能不有所警惕,防范在先。(顾昀)
官二代争高招扶贫名额是制度之失
为了高招公平,我们曾经设计出很多的照顾性政策,比如各种各样的加分项目。如今,包括体育加分在内大多数的加分项目都已被明确取消;原因在于,我们当初为公平而留设的口子,总是被逐利者发现为寻租与造假的“捷径”。只要有优惠项目存在,就会有权贵人群通过各类途径去争夺,使政策执行完全走到设计初衷的反面,这似乎已经成为高考招生的某种真理。——不幸的是,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似乎也正在走着同样的路径。
毋庸讳言,在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是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良好举措,有助于拓宽农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换言之,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是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一种再矫正。其中的积极价值,怎样强调也不会过。正因为如此,国家强调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但是,这一优惠政策能否良好实现政策初衷,报道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
官二代将子女送到贫困县的超级高中读书,再通过关系给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就能享受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与农家子女争夺高招扶贫名额——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巨大的不公。但是我们除了骂某些官员厚颜无耻之外,也不得不承认“只要有漏洞,就会有人去钻”,本就是常识。不止某些官员会这样做,有钱有势者皆看得见钻空子的机会。更可怕的是,我们除了谴责不道德,除了呼吁严监管之外,似乎根本没有堵漏的良方。
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加分造假的通道被取缔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官二代、富二代,争夺高招扶贫的名额。这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假若制度的漏洞依旧存在,道德的谴责就是无效的。所谓高招扶贫计划,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而哪怕是再贫穷的贫困县,也总会有相对意义上的富人,可以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这个群体绝不只限于官二代。
定向不准的问题,是定向招生制度最大的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实现教育均衡,让哪怕是最贫困的地方也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教育硬件和师资力量。这个伟大目标肯定无法一蹴而就,所以定向高招扶贫计划眼下仍需维持;作为配套举措,有必要实行对相关录取情况的全面公开,以便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具化定向招生的针对性标准,减少被官二代、富二代钻空子的可能。(舒圣祥)
教育资源均等化才是公平起点
寒门学子圆梦重点高校,听起来让无数人精神为之一振。不过,审视之下,却发现这不是通过无差别的竞争,而是通过专项计划有针对性的推进。据介绍,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到16.5%;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
清华北大自然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但客观看待清华北大等名校情结,实也是现实与历史合力使然。当官方制订倾斜政策时,当媒体代表寒门学子表示欣喜,并拉上几个真假难辨的农村学子表示自己的激动之情时,农村显然已被刻意的矮化,并与主流社会隔离。
农村既然沦为知识荒原,官方舆论与社会媒体合力,要营造出知识让寒门学子改变个人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黄钟大吕。经各方运筹,最终达成了清华区区16.5%的农村生源之成果。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数据,也有媒体刻意要戳穿现实之并不美丽的面纱,聚光灯所到之处,让人看见官员伸向用于农村专项计划的名校招生额度之手无处不在。整个社会为之一颤。
北京考生能以相当低的分数考进清华北大,从而使得一纸北京户口在网上炒到30万;农村户口不值钱,此刻因有了进名校的专项计划而瞬间增值,赢得官二代垂青,一大波官员携官二代冲向专项计划。在某种程度上,用之于农村的专项计划只能是官员潜在的福利而已,清华连这16.5%的农村生源也是难保了。
或许应反思一下招生政策了。光靠给农村一些名校专项计划,很难实现名校生源多样化,也很难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专项计划的数字拟订本就存在着人为因素,给农村多少名额才算公平,多少才算照顾,没有客观的公认的标准,难免成为口水仗。
问题往更深远处推演,要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改变贫穷学子命运,打破阶层天花板,光靠着几个专项指标本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在此呼吁要砍断官员伸向指标的手,不如营造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国均等化。只有这样,北京上海学子不用照顾,农村学子也不用专项计划,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官二代也罢,穷三代也好,都能迎着阳光奔跑。(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