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记者发现,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
会议费成为“三公消费”之外的“第四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重视,不应只是像公开“三公消费”一样公开会议费。因为,要在会议费外再找一个新马甲,简直易如反掌。行政开支的记账规则,需要更明确、更详尽、更严厉;对于“文山会海”的管理,更应该从经费预算上严格要求—减少会议应该从压缩会议费开始。
晒会议费晒出“会议依赖症”
广州敢为人先,将会议费单列晒出,当然值得点赞。殊不知,晒会议费,也晒出了诸多问题,如会议费占“三公”经费一半,有的地方一年花费上千万,每天开会数百人、花费几十万,等等,令人震惊。尽管中央要求压缩文山会海,但目前政府机关会议太多,仍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会,有时候一天三、四个会,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已成官场一种“行政规则”。
可见,晒会议费,也晒出“会议依赖症”。而会议多,会期长,开支大,已经成为一种地方“特色”。满足于开会发号施令,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以讲话重复讲话,习惯于讲空话套话,做官样文章。问题是,会议多,会期长,势必会增加会务开支。现在我们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偏高,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挤压了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山会海占用了大量资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特别是,国家制定的一些惠民政策,也“堵”在了会上。比如,一份节日景区降价的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基层,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历时70天,才能够到达“目的地”,可见途中“堵”得有多严重。有些“堵”的环节,被认为是合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层层开会传达,层层发文转发,层层研究部署,层层出台意见,层层贯彻执行。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对中央精神重视不够,对国家政策执行不力。殊不知,这种层层“设卡”的方式,将政策“堵”在会上,影响了执行时效,受到伤害的依然是普通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政策真正的受益者。
中央三令五申:“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这就要求各地党政机关首先应做出表率,把开会的劲头,多用在转变工作作风上。要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件,多听发言;少作报告,多征民意;倡导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会风。特别是在执行上级政策方面,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避免政策在会议和文件中“旅行”。要通过压缩会议,节约会务成本,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将更多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每天一会”的会议费花向何方
在“三公”经费成为过街老鼠之时,会议费却在静悄悄崛起,被戏称为“第四公”。广州市所公布的会议费情况就是一个缩影,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一些区县、部门有的甚至平均每天一会,一天要花费数十万元。
作为集思广益、交流沟通的形式,会议本有其重要作用,一些较大的战略决策也在开会之后得以贯彻落实。但问题是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会议过于虚胖。从广州市公开的部门2014年会议费预算看,部分部门的会议费呈现逆势增长的情况,甚至最高同比增长达4倍之多。这么多会议费,都要花在哪里?
这样高昂的花费令人惊奇,不过如果这些会议有必要,那么纳税人的税款花的就是物有所值,广州市有关部门理应对会议预算进行细化说明。广州“晒四公”的做法值得赞同,但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的会议费,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和增减情况,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具体说明,光晒出一个笼统的天文数字,那么公众依据什么来评判这些支出到底合不合理?相反的,这些笼统的数字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