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日本,热遍世界!”这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官方刊物秋季版的封面。
以往,日本的文化产业基本限于“内容产业”,主要指动漫、影视、出版、艺术、设计等有形产品。近些年,日本把文化产业定位从“内容产业”提高到“软实力产业”。今年3月以来,日本进一步面向海外打造“酷日本”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
在韩国,“韩流”同样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本世纪初,韩国投入大量政府预算扶持文化产业,将其定位为“21世纪国家战略事业”。“韩流热”不仅使韩国影视、音乐、娱乐等产业创造出惊人利润,还为韩国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旅游观光等立下汗马功劳。
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欧美文化产业大国。法国出台“数字法国2012”战略,加强了对高技术内容产业和创意产品的政府扶持力度。在英国,政府把电影、音乐、广播等13个文化产业归类为“创意产业”,联手商界、艺术界着力打造“创意英国”的新形象。
放眼世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正方兴未艾,这可以说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环保时代的必然产物。不同于汽车、家电等“硬产品”,文化产业无需耗用大量能源、资源,无需搭建庞大的物流体系,最大资本是人的创造力和智慧,而产出效果却能强力辐射“硬产品”市场。日本政府预测,到2015年,日本“内容产业”规模将达20万亿日元,并将拉动旅游、服务等众多行业。
留心观察各国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新政”,不难看出,21世纪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背后,是软实力、综合实力的全方位竞争,至少具有这样四个特点:
其一,都被列为国家战略,被认为与国家形象、国家品牌息息相关,受到政府大力扶持,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
其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产业被视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富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力。
其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加入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最大目的未必在于经济回报,而在于以此提升国家形象,传播本国文化,增强软实力。
其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创新精神与鲜明个性至为重要。在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方面,增加技术含量和时尚感,寻找传统与现代、本国与世界的新颖结合点是一个普遍思路。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以创新精神加入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既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国制造”附加值,更是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要,同时也将是对全球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彩化的重要贡献。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一条条有力的论述将文化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当你和爱人牵手走进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时,是否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1年电影产量达791部,国内票房超过131亿元?当你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是否知道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当你行走海外意外于“洋面孔”竟纷纷说起汉语与你交流时,是否知道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类似这样的图景与成绩单不胜枚举,而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
我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2009年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开始打响。特别是2011年,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潮水涌现,提供着滋养人们心田的精神养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大放异彩,并为我们每一个人共沐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