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头接到电话问是否买房,新车还没到手就被各大保险公司“精确锁定”,打来电话的骗子不仅能叫出自己姓名,甚至连家庭成员信息都了如指掌……近年来,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因此,公众不免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开放,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如何保障?
事实上,海量数据带来“红利”的同时,数据保存和防止破坏、丢失也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难题。“大数据挖掘分析得越精准、应用领域越广阔,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就会变得越紧迫。”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孙佑海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仅制约了大数据行业发展,也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
专家指出,从国家层面,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个人拥有还是国家拥有,都要纳入到主权范围来考虑,政府部门要强化“数据主权”意识。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瑞敏指出,我国目前已在660多个城市投入3200亿元建成了五级安防监控网络,摄像头总数超过2000万个。但绝大部分的涉案数据处理工作仍靠人工完成,每天产生的PB量级监控数据90%无法得到利用,同时存在泄露公民个人隐私的风险。
针对大数据带来的安全挑战,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国家在实现大数据政务转型中,要坚持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战略。胡瑞敏说,一些地方政府使用的信息分析处理软件多是来自国外厂商,有的高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过分依赖进口,加上大型云服务商往往在全世界各地都建有数据中心,用户数据将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传输处理,这种跨域性的服务将造成适用数据管辖权的混乱,这些隐患亟待引起重视。
专家表示,我们应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每个人产生数据的所有权。要建立健全由数据使用者承担保护公民隐私责任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体系,同时防止大数据成为不透明、不可追踪的“暗箱”。
最后,要防止单一企业数据垄断,妨碍市场竞争。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倡导有偿购买、授权和协同合作等方式,打造平等、开放的企业竞争平台,营造活跃、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