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又何妨
去年,朱清时校长在北京参加中学教育论坛时,第一次详细地解读了南科大进行的招生改革。本报以半版篇幅刊登了记者采访的《大学自主招生低龄化引发争议》的文章。尽管朱清时校长的大学教改设想很好,但却遭到了部分中学校长的反对。对于高校向高一高二学生抛来的“橄榄枝”,中学校长甚至认为这干扰了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们依然关注南科大招收了45名新生。我们注意到,媒体关注的焦点是南科大提出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去行政化,学术至上”的高等教育改革,却很少有人提起南科大是否具有招生资格?南科大属于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按照南科大是由深圳政府出资的说法,南科大应当划到公办高校范畴。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其实南科大到现在还没有招生资格,因为在“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及简章”中没有南方科技大学。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没有招生资格的大学招生了岂不是非法招生和办学?
从去年朱清时校长迫不及待进行的高教改革招生,到今年45名教改生集体拒绝参加高考,让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都处在尴尬而艰难的境地。单就“如果教育部允许南科大这么招生,其他的高校怎么办”的假设就会让南科大现有的教改停滞。因为,南科大的招生还带有“掐尖招生”的感觉。
在采访过程中,对南科大进行的教改持赞同者很多,但南科大却犯了一个大忌:“未经允许私自强行行动”。从“迫不及待地招生”到“集体拒绝高考”,都给人有一种“逼宫”的感觉。改革再好,也需要水到渠成。
现在,南科大事件僵持了。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无法注册,也就意味着他们成不了体制内的大学生,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在国内获得学位。“集体拒绝高考”产生的后果,不知道学生和家长能否承受?谁该为这些孩子的未来负责?
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又何妨?难道这预示着南科大改革的失败还是更深层次的失败?南科大以及这45名学生将何去何从,我们很关注!